2025年8月4日 星期一

「無常即日常」之迷惘解——0728迄今西南氣流豪雨記

 

觀雨

這不是春天連綿的細雨,也非夏日午後的雷陣雨;說是颱風雨,又不完全像。夏天的颱風常如千軍萬馬般疾速來襲——驟雨、狂風、折斷路樹、吹落屋瓦。但往往不過一天半天,便掃去天際塵霾,藍天白雲重新掌權,一切回到日常。

而這場雨,似颱風殘餘,卻又截然不同。雨如瀑傾,瞬間猛烈,令人措手不及;片刻雲開天青,讓人誤以為雨已止息。殊不知,下一場爆雨正藏身雲後、俟機而發,常讓人猝不及防、全身濕透。

撐雨

困居屋內的人們,只能透過訊息互通聲息、抵抗焦躁。一位嘉義友人在臉書寫道:「住處已連續六天停班停課,比歷年颱風天還誇張。清晨聽著沉穩厚重的雨聲,望著湍急溪水,手機頻傳土石流警戒,大自然的反撲令人敬畏。」

新聞畫面更寫實:淹水地區機車沿路倒臥,雨勢淹過輪胎;轎車拋錨、困於積水中,民眾涉水而行,道路中央分隔島半高難以散去;有人走進學校,褲管全數捲起,苦笑中透出無奈。

另一位友人則寫道:「朴子又開始下雨,#請別再來」。有人問:「嘉義淹水,你的田間水產都還好嗎?」,他笑答:「稻子已收成,但農友們頗吃力……」。隨後補上一句:「不知如何安慰,大雨攻克不了土地與農民的韌性,挺過去祈平安。」

思雨

台灣向來仰賴梅雨與颱風補足水資源,陣雨來去成了習慣。但如今,雷電、強風、冰雹連日伴隨的大型降雨,實屬罕見。甚至遠離的颱風經外海引入西南氣流,也能導致災情頻傳。

這幾年氣候確實異常。去年全球經歷史上最熱的一年,今年一至三月仍居歷史第二高,台灣則迎來過去十一年最寒冷的冬季。以往十月是颱風季尾聲,去年十至十一月竟仍有兩個颱風登陸,創下新高。

我對氣象知識理解有限,如讀天書,卻無法逃避其在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影響。年復一年,處在有感卻無知的荒謬中。專家指出,這些天候異常是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的反映,使各地出現過去經驗難以理解的新型天氣。

悟雨

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的邏輯我可以理解,但對於「習以為常不再」這樣的日常,反倒陷入迷惘。於是我翻閱經典。佛家言「無常即剎那」,否定任何不變之常;道家則提倡「安時處順」,主張在境變之時調整自身,尋求進退之道。

或許「進退之道」不止是避難防災、減碳策略,更深一層是在暴雨中撫慰焦躁的人心。在這裡,讀到佛道兩家的「心不隨境轉」與「安時處順」,若合符節,如同友人在臉書中幽默滲出的心聲——「安時處順」或許正是在這種互相撐持、苦中帶笑的日常裡成形。(何青蓉,2025.8.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