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公園內之射日塔 |
啟程|烈日初現
連日大雨終歸平息,晴空萬里,一時興起,我搭上慢車前往嘉義,踏上一場未知的旅程。下了火車,轟聲隆隆、塵土飛揚,彷彿天地尚未安定。依循指示穿越天橋,來到後站,一問之下才知鐵道藝術村早已不復存在,現址已改為吊車場。原本想像中的繽紛場景不見蹤影,只覺熱浪陣陣襲來,直逼頭頂。
火車站天橋|過境之惑
我折返原路,再度登上天橋,打算從前站出發探索嘉義市景。問題是:如何過境而不入站?不只我,許多外地旅客也面露疑惑。細看之下,電子票券通道旁設有一台小機器,可輸出過境證明。一對夫婦入站後,順手將票券投入回收盒,經我提醒才匆忙回頭尋找。
這段插曲略顯混亂,卻也像是旅程中的迷宮。嘉義火車站的前後站設計,因鐵路高架工程而變得複雜,原本預期的動線被打亂,我必須重新學習如何穿越城市的節點。這不只是空間上的過境,更是心境上的過渡——從期待到調整。
噴水圓環|榮光與記憶
從火車站出發,隨意問路,人人皆知噴水圓環。正午時分,雖無壯麗噴泉,圓環中央卻矗立著〈KANO1931〉雕像,描繪嘉義棒球投手吳明捷,英姿勃發。這座雕像不只是紀念,更是一種精神象徵——嘉義人對棒球的熱愛,對奮鬥的執著。
圓環邊展示嘉義前輩畫家陳澄波的複製畫作〈中央噴水池〉、〈夏日街景〉與〈嘉義醫院〉,訴說城市今昔。他的作品不僅描繪嘉義的風景,更承載著歷史的重量與文化的記憶。這裡是嘉義的記憶核心,也是榮光的象徵。
檜意森活村|香氣與失落
檜意森活村,昔日「檜町」,為阿里山林業官舍區。整個園區由29棟木構造歷史建築組成,是臺灣最早的林業村,也是保存最完整的日式官舍建築群。建築多以阿里山檜木為材,原本應該充滿檜香,但在烈陽下,我未能感受其清香,倒是品嘗一管在地冰淇淋蛋捲,芋頭香氣濃郁,成了汗水中唯一的慰藉。
園區道路整齊,黑色木造平房醒目,不知是原色或文創設計?販售商品多樣,從文創小物到地方特產,吸引不少遊客駐足。但我心中卻有些失落——建築本身的歷史與文化,似乎被商業包裝稀釋了。這裡是文化與商業的交界,也是感官與記憶的交錯。
舊北門車站|退役和靜謐
舊北門車站靜靜佇立,曾是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起點,建於日治時期。旁設有修理工廠,負責調車與維修工作,是嘉義林業發展的重要據點。後因新北門車站興建而退役,成為歷史的見證者。
淡綠色建築質樸,站前廣場寬闊,站後鐵道隱於樹蔭,少了喧囂,成為午後歇腳之地。這裡沒有商業的喧鬧,只有時間的靜止與空間的留白。坐在廣場邊緣,聽微風穿過樹梢,過去的列車聲彷彿乍現。
嘉義舊監獄|威權與身體
嘉義舊監獄現為獄政博物館,午休時間長達一個半小時。近午抵達,館門緊閉,只好先往檜意森活村參訪。之後再度頂著烈陽折返,終於得以入館。厚重門牆與中軸對稱的房舍,展現監獄威權。
入門走道兩側原行政空間展示臺灣獄政發展歷程。建築採放射狀配置,中央台為監控中心,入口處供爐燒香,源自日治時期祭祀天照大神的習俗。囚室狹小,配備木門、監視孔、送飯孔與鐵窗,馬桶空間極窄,令人不禁想像收容人在惡臭中蹲坐的情境。工場旁露天浴池,炎夏尚可,若是寒冬,則令人望而卻步。
嘉義公園|烈陽如箭,未登之塔
烈陽如箭,公車稀疏,我只得步行前往嘉義公園。抵達後,先確認公車班次,也因此心情被時間綁住,像是提前繫上了歸程的繩索。尚未抵達射日塔,卻已被太陽先行「射中」——熱浪如箭,汗水如雨,身體逐漸瓦解,僅剩意志奔向巨塔頂。
塔址原為平埔族祭壇,塔名源自射日神話。塔身仿阿里山神木,中央留有「一線天」,內嵌青銅雕刻,描繪射日傳說,象徵使命傳承。頂樓設瞭望臺,可俯瞰嘉義市景。然而,我已筋疲力盡,無力登塔,只得奔向公車站,途中匆匆路過標示「KANO」的棒球場,心中暗道:抱歉,後會有期!
終站|心鎖未解,旅程未完
終於趕上公車,像是旅程最後一場奔跑的滑壘,我跌坐車內,暫卸疲憊。回到嘉義轉運中心,再度爬上天橋,才知其名為「心鎖橋」,難怪我一日三度往返。火車尚未到站,多出些許時間,前站左側一棟建築吸引目光,立牌寫著「嘉義之心——城市願景館」,是認識嘉義的起點。這趟旅程,像是一次現代版的射日試煉——烈陽是箭,城市是神話,我則是那位在汗水與記憶中奔跑的旅人。下一次,我會選個涼爽時節,再次造訪嘉義公園與棒球場,因為我知道,這座城市還有未完成的傳說。(何青蓉,2025.8.13)
造訪嘉義的起點:心鎖橋一景 |
噴水圓環一景 |
北門驛 |
嘉義舊監狹窄的囚房 |
368小百科
東區(第66鄉鎮)
嘉義市略以文化路分隔東、西兩區,本區位於本市東部,北隔牛稠溪與民雄鄉為界、東北與竹崎鄉為鄰,東南與番路鄉接壤、南隔著八掌溪與中埔鄉相望。地勢除東部分屬竹崎丘陵地帶外,其餘均位處平坦的嘉南平原(嘉義市東區區公所)。
嘉義市區內最早建造的諸羅城,及以山光水色著名的蘭潭風景區,都位在東區境內。該區是嘉義市政府所在地,也是雲嘉地區最重要的文教及醫療中心(同上)。
嘉義市
嘉義市地處嘉南平原心臟地帶,全市在北回歸線以北。全境除東部屬丘陵地帶外,其餘均為平原,地勢由東向西緩降,外圍由嘉義縣環繞。嘉義市古名「諸羅山」,係源自平埔族群原住民洪雅族社名之譯音「諸羅山社」。清治時期沿用此名設諸羅縣,1704年將縣治遷至此地,又名「桃城」,因興築之古城形如桃而得名。林爽文事件之後,1787年乾隆皇帝下詔改「諸羅」賜名「嘉義」(引自維基百科)。
嘉義市是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起點,過往曾因林業的發展而繁榮。由於發展歷史甚早,市區內留有不少古蹟,形成重要觀光資源。地方特產方面,以火雞肉飯、方塊酥、阿里山羊羹、雪花餅、小饅頭、甘藷、鳳梨酥最為人所知。文化活動上,日治時期曾有「畫都」之美譽,代表人物有陳澄波等人;近年來則以國際管樂節、覺醒音樂祭最為興盛。嘉義市是臺灣第一個市區公車全面電動化、低底盤化的城市(同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