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溪線從新北市瑞芳出發,一路穿山越嶺,串起了猴硐、三貂嶺、大華、十分、望古、嶺腳、平溪,直到最末站菁桐。細雨灑落、青綠盎然,擋不住四方來客。
早晨八點多從臺北出發,抵達瑞芳後在街頭閒晃,嚐了名產龍鳳腿小吃,巧遇一群夏令營孩童,老師們一口氣幫全員採購,攤販想必喜出望外。
十點轉搭平溪線。車過大華,靜默的山巒熱鬧起來,房子、商店簇擁著狹窄的鐵道,十分站到了。下車後才知居然可在鐵道上放天燈、嬉戲——猶如幾天前在Youtube影片中看到的越南河內街道奇景,鐵道緊貼老市區街道建築,居民在上面散步、擺置桌椅,火車來前瞬間全部撤離,人與鐵道竟能如此和諧共處。
先用毛筆在天燈四面題字許願,燈隨燃火緩緩升空。天燈,又名「孔明燈」,相傳為三國時代諸葛亮所發明。平溪放天燈的傳統源自清朝道光年間,居民不堪盜匪作亂騷擾聚落避難山中,留守的村民施放天燈報平安。今成祈福象徵,也是全臺唯一合法施放天燈的地點。
老街販售美食和各式紀念品自不在話下。接著,我們循人群穿過老街,過四廣潭吊橋和觀瀑吊橋,前往十分瀑布。吊橋下是壺穴地形、煤礦運道的痕跡,瀑布依舊晶亮奔流,只是少了記憶中的磅礴——難不成巧被前幾日颱風捲走?
十二點半趕上下一班車繼續前行。午後的平溪雨間歇地下著,老街略顯清幽。在一間在地小館用餐,初嚐珠蔥炒蛋,入口細膩鮮嫩,才知珠蔥是平溪和石碇代表性蔬菜,葉身纖細筆直、色澤翠綠,適用於炒、煮、烤、炸等料理。
甜點是老街十字路口的阿吉嬸芋圓,Q彈芋圓、地瓜圓,配料豐富,份量足、價格親民,吃得滿心歡喜。
最後一站是菁桐。木造老車站靜靜矗立,昔日運煤重地今成文化古蹟,對面洗煤場變身咖啡館。右側鐵道故事館門口佇立著大郵筒和臺鐵公仔,窗臺展示著懷舊票券,「十分—幸福」特別吸睛,看著不禁思索:「幸福」在哪裡?「十分幸福」距離有多遠?
左側礦業生活館是臺鐵員工宿舍重新整修而成的,訴說平溪因煤而興衰的歷史;「一見.菁桐古美術生活」私人美術館原為臺陽礦業平溪招待所,日式木造老宅及其園林空間幽靜地坐落溪谷旁,見證那段黑金歲月的輝煌。
傍晚回程,卻覺此行才剛開始。十一站的平溪/深澳雙支線一日周遊券,我只走了三站——瑞芳其實還未真正造訪,平溪也仍藏有太多未竟的故事。再接再勵,我如是提醒自己。(何青蓉,2027.7.11)
平溪老街雨中散步 |
368小百科
平溪區(第65鄉鎮)
本區為基隆河的發源地,基隆河上游貫穿全境,其間大小瀑布成群(維基百科)。本區位於新北市之東北方,東與瑞芳、雙溪相接,南與坪林毗連,北和基隆、汐止為界,西則與石碇相鄰。全區溪流遍佈再加上臺灣不斷的造山運動,形成了許多具有特色的地理景觀,其中以瀑布群、壺穴等尤具特色(平溪區公所網站)。
本區昔為凱達格蘭平埔族的活動地。清領時期,漢人開始移墾,因為地理環境之故,漢人多先居於南港或汐止,之後來到平溪,散居於丘陵、河谷地,除了稻米種植外,並以種薯榔及大青為業。清領末期,煤礦業於本區興起,1918年﹙日治大正7年﹚,當時礦業龍頭顏雲年先生創立台陽礦業株式會社,全面開採本區煤礦,並投下巨資開闢平溪線鐵路,使本區進入發展的蓬勃期,形成現今的平溪里、菁桐坑,及十分里聚落。1970年代隨著礦坑逐漸停採,本區人口大量外移,盛極一時的礦業城市又回復到以農為生的鄉村(同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