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4日 星期三

觀機逗教˙寫作學問大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不自覺地將許多事情或人排比,覺得做某些事情比較有價值,某些事情則否。然而,這些評定背後的標準是不是那麼有意義呢?舉例來說,在我所屬的學術圈有一種氛圍,認為撰寫教科書是不具學術價值,要實徵性的研究論文(即有數據、證據的分析性論述)才有價值。在教授升等時,教科書是不被列入其中的。

老實講,在這樣的風氣下,過去二十多年來,我寫了許多研究論文,但是沒寫過教科書。直到發現,國內成人教育領域竟然沒有多少教科書,以致於學生沒有基本的書籍可讀,才發現事態嚴重。為普及並傳承這個領域的知識之故,在和幾位同道討論後,我們決定一起撰寫成人教與學的教科書。

話說這整個夏天我幾乎都在寫作。寫三種文章研究論文、教科書以及網誌。發現雖說寫作不外乎起承轉合,但是撰寫這三種文章還真的需要不同的能力。這些年來因撰寫研究論文,我學到引經據典、統整證據,加上分析和思辨是必備的條件,然而寫教科書似乎不是這麼一回事。

生平第一次撰寫教科書,試著揣摩怎麼寫。發現研究論文的結論是作者的創見,因此極可能是暫時性的。教科書重點在傳遞某個主題基本的概念與理論,所以它的內容是比較恆久的。所以撰寫教科書需要廣博的知識基礎,找到具代表性的知識內容,將之鋪陳清楚,最好層次分明,然而不見得要含括詳盡的思辨過程。

至於網誌純屬個人知性和感性的綜合,若寫成像教科書就太枯燥了;又若寫成研究論文的形式則太複雜,到頭來沒人想讀。同樣的素材可以寫成三種文章。就以我兩週前的網誌走在「成人」的路上〉為例,用的是我上課的筆記。在改寫過程中,因揣摩讀者閱讀的心境,於是在介紹過人的年齡關係到人與時間的關係之後,「反觀自身,看到周圍教壞囝仔大小的社會亂象」拉進來,好介紹傳統儒家思想中對於成人的界定。如果在教科書中就是直接介紹;若是撰寫研究論文,恐怕要對於古今社會文化脈絡作一些剖析,再加上一些證據,論述才會透徹。 

至此,體會到寫作固然是種表達,然而為讓人能夠瞭解,必然要考慮讀者的特性。佛法中有個詞彙--「觀機逗教」,意思是說講法的時候要設身處地,因應對方的條件、使用對方聽得懂得語言,如此才不會引起對方的煩惱。突然發現不僅寫作的學問大,更體會到切莫自大,沒有一種恆常的標準評定一件事情的價值(何青蓉,2016.9.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