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7日 星期日

臺中市清水區:山海的交會,時光的縫隙

鰲峰山頂上觀景----遠方五根煙囪直指天際

海風輕拂,歷史在地貌中低語,清水是時間與空間交織的場域。從濕地的潮汐律動到遺址的沉靜深思,這趟旅程不只是走過風景,更是一次與自然、文化,及過往的靜謐對話。

登上鰲峰山的制高點,臺中海岸線盡收眼底。遠方,五根煙囪直指天際——那是臺中人的痛楚:火力發電廠的身影。再往北望,白色風車散落如棋、紅白相間的燈塔清晰可辨,點綴著海岸的邊緣。

昨日的海線之旅,首站是高美濕地。沿著風車大道前行,我們先造訪燈塔。九點出頭,藍天下的燈塔,近觀之下,紅白外觀簡潔俐落。燈塔雖已退役,卻轉型為靜謐的民宿園區,別有一番風味。

園區內,簡易住房散落其間,中央草坪邊設有海灘傘與木製桌椅,一隻貓靜靜躲在其下。行政中心裡設有簡約咖啡座與小巧的禮品販售空間,另一隻貓慵懶地躺在地板上,彷彿守護著這片寧靜。

隔壁的彩繪牆與童話般的建築,原以為也是民宿,細看才知是幼兒園。心想,在這靜謐海邊竟有如此熱鬧一隅。據帶路人說,傍晚時分這裡可熱鬧得很,熟客們會聚集於此賞夕陽。我則想著,入住者定是為了聆聽海風而來。

高美濕地人潮漸多,「天空之境」棧道蜿蜒伸向海的盡頭。不巧,我們抵達不久即遇漲潮,棧道口隨即關閉。只得靜坐邊上,與海水對望,觀察彈塗魚與蝦蟹的活動,捕捉漲潮後濕地的另一種風貌。

鰲峰山位於大肚臺地北側,是觀夕的絕佳地點。我們選擇清晨登頂,避暑之餘,也為探訪鰲峰公園的諸多景點——鬼洞與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

鬼洞,名雖驚悚,實則為軍方防空隧道。隧道四通八達,通道狹窄僅容一、二人錯身而過,牆面鋪設整齊鵝卵石。雖然隧道盡頭已封閉,仍可想見戰時情境:槍枝架設、炮口朝外,絕對是防守的要地。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原為日治時期清水神社舊址,亦是新石器時代遺址,轉型前曾為陸軍軍營。「牛罵頭」為清水舊稱,源自平埔族拍瀑拉族(Papora)聚落「牛罵社」(Gomach)之音譯。清領時期,此地屬原住民大肚王國轄區,遺址的考古發現為研究平埔族群歷史、文化與社會結構提供了珍貴線索。

遺址分布範圍自園區軍營延伸至山下清水大街路一帶,涵蓋上層番仔園文化、中層營埔文化與下層繩紋紅陶時期的牛罵頭文化,年代約距今45003400年。遺址多分布於臺中盆地周緣的海岸階地、低位河階及丘陵地區,晚期更遍及苗栗、臺中、彰化,及南投等地。

清水不僅景致豐富、歷史深厚,更有令人垂涎的美食。米糕是清水飲食代表,排隊人龍不絕。走近一看,竟有兩道人龍——一為點餐付款,一為取餐。我們兵分兩路,先卡位。未料被交代先入內找座位,又是一場卡位戰。

小小米糕竟有如此魅力,入口之際,果然名不虛傳。搭配入味的苦瓜排骨湯,消暑又暖胃,令人回味。

清水紫雲巖主祀觀世音菩薩,是當地信仰中心,稍早在鰲峰山上已遠望其宏偉建築。飽餐之後,自然前往參拜,祈求佛菩薩庇佑,為這段旅程畫下圓滿句點。

在清水,山與海不只是地理的交會,更是時間的交錯——從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到紅白相間的燈塔民宿,每一步皆踏在歷史與自然交織的脈絡之中,值得細細觸碰。(何青蓉,2025.8.17

清水燈塔
高美濕地天空之鏡木棧道

鰲峰山鬼洞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展示一景

368小百科

清水區(第67鄉鎮)

清水昔稱「牛罵頭」,原為平埔族拍瀑拉族(Papora)牛罵社(Gomach)之社域,地名「牛罵頭」即是Gomach音譯而來。清水地名又稱「寓鰲頭」,則因清水東境有鰲峰山,古稱「鰲頭山」。大正九年(1920),因鰲峰山麓下「埤仔口」有一靈泉,清澈可鑑,而改名為「清水」。由牛罵頭遺址發現得知,早在3500-4000年前即有先民,以此為生活場域(清水區公所網站)。

清水區位於大肚臺地與臺灣海峽間的清水隆起海岸平原北部一帶,東倚大肚山脊,與神岡區相接,西臨臺灣海峽,北隔大甲溪與外埔、大甲、大安三區相銜接,南連梧棲、沙鹿兩區(同上)。

引自臺中市政府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