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義行,桐花尚未成苞,去了兩個地方;雅聞香草植物工廠和木雕博物館。
去雅聞是為了玫瑰花而去的,果真觀賞了許多令人驚艷品的玫瑰花,可惜不見標示,只得浮光掠影拍了一些照,冀望可多認識一些它們的身世。經驗總會相互映照,去年去了屏東大花農場的觀賞並品嘗玫瑰花的經驗跳出來,忍不住在心中比較,確認雅聞雖有諸多玫瑰花,但沒有聚焦於玫瑰花產業,它是一座植物工廠。
提到三義,木雕是最大的產業。年少時,曾經去三義買了一個有蓋子的木碗,歷久光澤愈見,只是多年前,不知道哪次去用自助餐,不小心弄丟了,之後再也沒找到類似的木碗,即便前幾年在三義大街走了幾回,還是難以找到它的兄弟姊妹,失落感猶存,感覺上與木雕的距離更遙遠。
這次參觀木雕博物館,靜下心來觀賞木雕名人堂影片。從藝師們的自述中,見識到木雕創作的多樣性。儘管許多藝師是來自寺廟雕刻學徒訓練,但他們不拘泥於傳統的表現,結合內心的想法,即便是常見的主題,如蝸牛、荷葉,傳達出來的效果大大不同。
許多原住民藝師並沒有正規教育之木雕訓練,作品相對地較為粗曠。儘管如此,還是有其細膩的一面,譬如王信一藝師,就地取材,使用漂流木,雖將原民故事融入作品當中,但採畫龍點睛方式,不落俗套。還有一類的藝師是大學科班畢業的年輕世代,創作時比較常使用機器切割、打磨等,自然作品的呈現又大不同。
不過,貫穿藝師們的創作,共通的是對於木雕的承諾和創作的態度,好幾位藝師都提到:創作如修行,是一輩子的志業;從事木雕過程中,讓他們的心能夠沉澱下來。不僅年長的藝師們提到:掌握心就可以掌握宇宙(黃國書藝師),年輕的藝師陳珮吟提到:木頭是人生中的導師,過程中會遇到很多裂痕與坑洞,就像生活中有很多的困難,它教會我如何去面對它。木雕創作反映了藝師們內在的信念,是他們一輩子的禮物,木雕不只是一隻精緻的木碗,更不僅是一座放在博物館的作品,與木雕的距離似乎較近了。
三義行,一場春末的輕旅行,長出對於植物工廠的認識,並拉近與木雕的距離,雖未見桐花,相信記憶會為它留個縫隙,期待有天與之相遇。(何青蓉,2025.5.6)
368小百科
三義鄉(第61鄉鎮)
三義鄉,舊稱「三叉」、「三叉河」,係因西湖溪(原名「打哪叭溪」)主流與支流水尾溪(原名「打木溪」)在三興橋一帶匯流,呈現三條水路,形成三叉狀。位於苗栗縣南端,是臺灣主要的客家聚落之一,境內客家人口居各族群多數,客語為主要語言,屬四縣腔一系,並以客家文化為主題發展觀光產業。境內木雕產業發達,因此有臺灣木雕王國」之美名。除了木雕與客家文化外,因穿越三義鄉的臺鐵舊山線在鄉境內遺留,包括勝興車站為中心的多項鐵路遺跡,因此逐漸發展出以鐵路為主題的觀光風潮(引自維基百科)。
境內主要為丘陵與山區的三義鄉在氣候上屬於副熱帶季風氣候,特徵深受季風影響,臺灣的冬季氣候也在此作為分水嶺,自台北南下,常常過了三義後,一改原本的烏雲密布,就進入中南部常有的晴天。三義冬季多霧,亦有霧鄉之稱,也因為此,沿途高速公路燈火通明(同上)。
2016年,三義及南庄兩鄉同時通過「國際慢城認證」,苗栗縣也成為臺灣唯一擁有兩個通過國際慢城認證的城市(同上)
![]() |
取自維基百科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