菇類產學館不是一般的展示館,是個道道地地結合蒐藏、研究、展示與教育的博物館。展示設計手法新穎,讓人嘆為觀止。我動手實驗,將夾子夾在不同植物上,打開iPad,生平首度聆聽到植物溝通產生的曼妙音樂。展示說明如此寫著:
在過去十年裡,科學家已經發現充足的證據顯示,植物之間存在溝通。英國科學家安德魯(Andrew Adamatzky),選用了4種不同的真菌進行實驗,給每個眞菌樣品接上電極,錄製它們的電流活動。結果發現,它們竟然能以「菌絲」傳遞電磁脈衝來進行對話,告訴對方哪裡有食物或是潛在危險,這與人類神經細胞傳遞的方式非常相似。安德魯把這些信號與人類的語言對比,找到了相似性。有藝術家利用 PlantWave 設備讓菇有樂音呈現......。
霧峰區是臺灣菇類最大生產地,這裡四季盛產各種食用菇類,尤其金針菇不僅品質達國際水準之上,而且有世界最大規模的生產場。自1953年臺灣首顆洋菇於臺灣省農業試驗所成功栽培出時,50年代初,霧峰便在全臺菇業經濟中獨占鰲頭,成為名副其實的「菇類王國」。這也是菇類產學館設立的由來。
我這才知道:文獻中有許多關於菇類的紀錄,例如:中國炎帝最小的女兒瑤姬過世,從其長眠的地方長出靈芝;古埃及人稱菇為眾神之子、不朽的植物;希臘和埃及神話認為菇苞子是透過天神投擲的閃電,傳播到地球。仙女環又稱作蘑菇圈,歐洲傳說仙女們/小精靈在草地上/森林中圍圈跳舞,踩踏後的足跡就會長出一圈菇。
浪漫之後回到現實,展示中也提到:菇類消耗的木屑(35萬公噸)每年吃掉88個大安森林公園。解決之道是使用富含木質素或纖維素的材料作爲菇類栽培的介質。因此,許多農業的廢棄物,如稻桿、麥桿、玉米桿、玉米穗軸、廢棉、咖啡紮渣,以及香蕉葉等,都是很好介質。日前已經研發超過39種禾本科介質。此外,還運用外來樹種銀合歡製作木屑,木屑的廢料做成生質酒精、生質能燃料,提煉酵素、並製成有機肥等,運用循環經濟協助解決問題。
真菌建築 |
生物製造(bio-fabrication)先鋒 Suzanne Lee 在2019年TED 大會上分享有了這些新的「生物設計工具」,各個領域的設計師有機會製造出了不起的新世界。希望不再直接加工植物、動物或石油來製造消費材料,而是直接透過細菌、藻類、菌類和酵母這類生物體來種出這些材料。
展示中生活中食衣住行用的各個例證。以真菌作為綠色建材與太空建築的為例,比起水泥之類的傳統材料,真菌產生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要少得多,且蘑菇屬於生物可分解材料,因此留下的廢棄物也比傳統建築材料來得少。
第一個以菇製作的磚塔建築是由10,000塊有機生長的磚塊組成,總高度達40英尺。運用這項生物技術製作的建材,碳足跡幾乎為零。這些磚重量輕、成本低,且可以用自然的方式回收。當這類建築被解構時,磚塊變成堆肥,產生的土壤能成為社區花園使用。
同樣是利用菌絲體,NASA想將菌類雙成我們的「便攜之家」,帶到外太空。NASA如今為火星設計的傳統住宿就像龜殼。NASA計畫在到達目的地後,再利用菌絲體來種房子。因為經過生物改造,菌類還能在原有基礎上製造其他所需材料,如:生物塑膠或是乳膠。
越參觀越有趣,但發現我對於真菌的認識實在太有限了,產學館哪是短短二、三個小時可盡覽!當然,也因此沒機會去逛四樓的臺灣農漁業物產館,更遑論將霧峰農特產帶回家,據說霧峰農會還有酒莊,那準是下個旅程!(何青蓉,2025.2.9)
368小百科
霧峰區 (第51鄉鎮)
霧峰區舊稱「阿罩霧」,源自平埔族貓羅社群的「阿罩霧社」(Ataabu),另有一說是當地附近山峰多霧籠罩。霧峰區位於臺中市最南端,臺中盆地與霧峰丘陵的過渡地帶。北接太平、大里兩區,西鄰烏日區,東連南投縣國姓鄉,南隔烏溪與南投縣草屯鎮相望。霧峰早期曾是臺灣中部的商品集散節點,後隨日治時期橫跨烏溪的陸路與糖廠輕便鐵路的開通,戰後時期數條重大公路的通車,成為中彰投地區之間的交通要道之一(引自維基百科)。
清代至日治時期期間,發跡於霧峰區的霧峰林家是當時臺灣中部的大仕紳家族之一,在政治與經濟方面皆具有影響力,其與板橋林家、高雄陳家、鹿港辜家、基隆顏家並列為臺灣五大家族。戰後初期配合臺灣省政府的疏遷計畫,在南投縣的中興新村完工前曾有數個省府單位先後進駐當地,促進霧峰區的各項公共建設的推動。由於擁有數間文化資產與文教機構,故有「文化鄉」美譽。境內的霧峰林宅與九九峰自然保留區為著名的名勝古蹟,亞洲大學附屬現代美術館、921地震教育園區、光復新村亦為該區的重要觀光景點(同上)。
![]() |
取自臺中市政府網站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