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7日 星期五

記憶正義--《汪精衛與中國的黑暗時代:詩歌、歷史、記憶》讀後感

        汪精衛,歷史教科書中的漢奸、賣國賊。即便在大學歷史系課堂上亦然,要歸罪於我沒好好讀書嗎?年前,在圖書館新書架上一瞥到汪精衛與中國的黑暗時代:詩歌、歷史、記憶》一書(),順道借了。沒想到這一翻閱,記憶全被翻攪,承認我沒讀好書。更況書中提到的記憶的關鍵性作用怵目驚心,激發我持續閱讀這厚厚500多頁的書。

「集體記憶存在,且記憶具有社會框架;我們的個體思維只有放置在這些框架內並參與集體記憶才能夠得以回憶」(頁47)。

「所有戰爭都要打兩遍,第一便在戰場上,第二遍在記憶裡。汪精衛的案例就是烽煙未熄的一場記憶戰爭的典型」(頁27)。

「記憶武器化的後果是集體的失憶和思想的失語」(頁32)。

汪精衛(1883-1944),本名「兆銘」,「精衛」是其於1905年取的筆名。具《山海經.北山經》,炎帝之少女「女娃遊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淹于東海」,這就是俗稱的「精衛填海」的故事,比喻意志堅定,不懼艱苦,心懷冤憤,立志報仇,這故事在清末反滿志士之間流行。

汪精衛40年政治生涯,先以《民報》主筆聞名智識界,又以刺殺攝政王揚聲天下。孫中山逝世後,起草〈總理遺囑〉,被視為接班人、國民黨左派領袖。1925年國民政府首任主席,但其地位迅速為蔣介石所取代。儘管手無軍權、財權,仍以清名傾動天下,在918事變後與蔣介石共組政府。

汪氏的直接死因是脊椎中一顆生鏽的子彈取出後引起的病情惡化。那顆子彈是1935111日,汪氏於其行政院長任上,一位愛國人士不滿他的綏靖政策對其射出的。汪氏於193812月脫離重慶出走河內,開展「和平運動」,經過漫長的對日談判最終回到屠城後的南京,成立日人羽翼下的政府。

本書作者楊治宜現為法蘭克福大學漢學系教授,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2012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研究主要聚焦於中國古典詩歌傳統與美學及倫理學等。2013年初次讀到汪氏的《雙兆樓詩詞藁》,認識到汪氏的詩歌形象和歷史審判之間巨大的鴻溝。

然而直至今日,對汪氏的學術研究難以展開,主因其相關檔案的利用受限,他在中華民國建設中曾經扮演的積極角色幾乎已被遺忘。作者認為「懲罰性遺忘」的結果,是民國史觀的扁平化和道德化。

汪氏在病榻上吩咐親友不要整理發表他的言論文章,只希望自己的詩詞藁(稿)出版、流傳於後世。19455月《雙兆樓詩詞藁》出版。儘管汪氏晚年的言論和文章常常折射出日本的戰爭宣傳,但讀其詩,同情的讀者不免得出汪氏為一位富有「烈士」情結的浪漫人物,不惜身敗名裂,來拯救生靈與民族。

作者指出,汪式的遺願「所期望的不僅是記憶,也是遺忘,亦即以他的『詩歌真實』(他對平生志業的自我理解的方式)被後世讀者所銘記,其餘惟求付諸歷史的流水。他的詩歌因此構成了某種「反記憶」(countermemory),藉此,他的抒情聲音像未來訴說著他最私密的主體性,這一細絮的聲音不斷對抗著正史對他的審判」(頁24)。

面對上述歷史與詩歌的鴻溝,作者認為:要檢討的不僅是懲罰性史學,也是汪式浪漫的文學形象,從而就詩歌、歷史和記憶三重維度,重新理解汪氏,最後探究「記憶正義」的問題。

最後,作者提出:「汪精衛的事業失敗了,他終未能榮光萬丈地從黑暗中升起,但這也許是他那個時代最人性的故事之一。他的詩歌因此成為他模稜的紀念碑」(頁56)。對於不諳詩詞的我,較難理解其詩詞中歷史的暗喻,不過,我是同意作者以下的說法:

「如果說政治的核心在於集體行動,而詩歌寫作必須面對個人內心,那麼既是政客又是詩人的汪精衛,便不可避免地要在行動與思考的夾縫間生存」(頁41)。

「借用中國集體的文化記憶,並要求自己透過詩歌被人銘記,汪精衛將《雙兆樓詩詞藁》化為一個記憶場域。……他的詩詞因此不是民族國家宣揚自己勝利的記憶工具,而是乘載了「歷史失敗者」記憶的漂流瓶,其中裝滿了碎片化的、創傷記憶的私密聲音,它們無法融入勝利者對民族歷史光榮敘事之中,只有被投入時間之流,期待某天被讀者開啟」(頁49-50)。

本書內容大要

此書始於序章「記憶戰爭」,說明本書的目的、方法論和章節概要;上篇為「士大夫政治的終結」,從革命者、政治家,及國賊敘述汪氏的一生;下篇為「記憶詩學」,舉三個例證進一步闡釋汪氏詩文的目的與功能。

其中,第四章「記憶地圖」細讀引發諸多爭議汪氏的七律〈舟夜〉詩,提出此詩是一篇具有歷史書寫功能的記憶文本,是一個豐富又模稜的開放空間。第五章「刺客像誌」透過〈易水送別圖〉展開的汪政權要人唱酬詩,討論汪氏的刺客形象對其政權正當性的意義。第六章「金陵不懷古」,探索南京作為「記憶場域」的特殊性,梳理民國期間「金陵懷古」母題的寫作與民國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繫,尤其是1940年之後回到經歷南京大屠殺的汪政權文人對南京歷史記憶的處理方式。

終章「反抗遺志」,始於重慶瓷器口的汪氏夫婦跪像,探討透過紀念碑、博物館、歷史課本和大眾傳播實現的記憶審查,以及意識形態與市場經濟如何合謀戮力於懲罰性的遺忘。最後,作者探索「記憶正義」和「歷史真相」兩者和解的可能,「希望傳達一種更加富於同情的歷史觀,讓我們面對比今天更加黑暗的時代,充滿遺憾的生與死時,能夠更加寬容一些」(頁56)。(何青蓉,2025.2.7

註:楊治宜2024)。汪精衛與中國的黑暗時代:詩歌、歷史、記憶。新北市:聯經。

附錄一:汪精衛各時期詩作之一二

銜石成痴絕,滄波萬里愁,孤飛終不倦,羞逐海鷗浮。

奼紫焉紅色,從知喧染難。他時好花發,任取血痕班。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留得心魂在,殘軀付劫灰,青燐光不滅,夜夜照燕臺。

被逮口占〉/19104--19116月,殺攝政王失敗,被捕繫獄所作(頁91

茫茫原野,正春深夏淺,芳菲滿目。蓄得新亭千斛淚,不向風前棖觸。渲碧波括,浮青峯軟,煙雨皆清淑。漁樵如畫,天真只在茅屋。

百字令春郊行〉/1934年,與日長城戰役中方慘敗後,汪時任行政院長,主動兼任外交部長,受政治和道德妥協雙重折磨(頁185

空樑曾是營巢處,零落年時侶。天南地北己經過,到眼殘山賸水已無多。

夜深案牘名燈火,合筆淒然我,故人熱血不空流,晚作天河一洗為神州。

〈虞美人〉/1940年夏作246-247

未能去荒穢,安能儲精英?

星月有昭質,蕩蕩行空青。

虛中仍翕受,冰雪發其瑩。

非儉不能仁,非廉不能名。

政事亦如此,感慨淚縱橫。

雜詩〉/1943年夏作,焦慮周邊的腐敗和墮落,無計可施298

臥聽鐘聲報夜深,海天殘夢渺難辱。

柁樓欹仄風仍惡,鐙塔微茫月半陰。

良友漸隨千劫盡,神州重建百年沉。

淒然不作零丁嘆,檢點生平未盡心。

〈舟夜〉/19394月或6月對和平運動而言,具有轉折性意義(詳見本書第四章「記憶地圖」)

附錄二:汪精衛大事記

188354日汪兆銘生於廣東三水

1905--1906年汪兆銘就讀東京法政大學速成科

1905820日同盟會在東京成立

19051126日民報創刊。汪氏取精衛」為筆名

19104月汪精衛刺殺攝政王失敗,被捕繫獄,1911116日出獄

191211日中華民國成立,汪精衛起草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誓詞

19124月汪精衛與陳璧君正式舉行婚禮

1925312日孫中山在北京去世,汪精衛起草孫中山遺囑

192571日汪精衛當選為廣州國民政府主席

19274-7月汪精衛領導武漢國民政府,寧漢分裂

19286月蔣介石宣布北伐成功、民國統一

193112-193812月蔣汪聯合政府

1935111日汪精衛遇刺

193777日蘆溝橋事變

19371213日南經淪陷

19381218日汪精衛脫離重慶,倡導和平運動」

1939321日曾仲鳴河內遇刺身亡

19395-12月汪精衛派系與日本交涉合作條件

19403--19458月南京改組國民政府

194112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

194319日改組政府參加大東亞戰爭

19441110日汪精衛病逝名古屋

19441123日汪精衛下葬南京

1945815日日本投降

1946621日汪精衛墓被炸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