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5日 星期二

好好定位,才有吃有逛!沙鹿教我的要事

沙鹿餛飩湯

逛大肚後,一夥人決定去沙鹿用餐,小吃是最好的選擇。沒想到車開一下子就到了,據說還走過龍井區的邊上。還沒搞懂方位,一盤盤小吃已經端上。老闆賣臭豆腐,真材實料,泡菜是自己醃的,開心地與大夥聊天。領路人從隔壁端來肉圓,爽口又好吃,下肚後想究竟肉圓有泡油否?好像沒有,但不是蒸的。接著,又端來肉羹湯,這下我吃得更起勁,沒有一般肉羹的粉味,入口滑順且不油膩。果真是一期一會,連小吃店在哪裡都不知。

沙鹿三山國王廟又名保安宮
       餐後,去了「三山國王廟」,廟匾同時高掛「保安宮」三字。不免疑惑客家廟怎麼又是保安宮,印象裡保安宮並非客家廟?查了一下,原來這座廟始建於乾隆10年,原本只是汀州客家先民,奉祀自唐山攜來的六尊三山國王神像。乾隆嘉慶年間,傳說為了鎮壓竹林南溪水患,而與在溪水南岸邊的福德祠互換廟址,三山國王廟遂由市街中心遷至現址(引自臺中學資料庫)。

三山國王廟雖是閩西汀州客家移民肇建,不過在嘉慶年間,因族群械鬥緣故,本地客家人大都遷至石岡、東勢一帶。閩籍泉州移民繼續其信仰,並增列所祀神明,且更名為保安宮,遂成為今日二名並存的狀態。廟的大殿正龕供奉巾山、明山、獨山三國王,兩側為神農大帝與註生娘娘。二樓祭祀佛祖如來,樓間則祀文昌帝君。現今廟宇的閩南式建築樣貌是1984年重建完成者(同上)。真是不打不相識,重新定位,閩客融合,真好!

此行一會兒逛大肚,一會兒逛沙鹿,老實講,花了我許多時間,才弄懂兩區的相對位置。但是當大夥決定外帶晚餐,買來諸多小吃時,我傻眼了,肉圓仔湯、餛飩湯、炸蚵嗲、炸蘿蔔糕、炸番薯片、炸韭菜捲,以及炸豆腐,加總起來軟綿酥脆、濃淡有致,我真的分不清究竟那些來自大肚,哪些又是沙鹿名產。經過再三確認,加上事後Google街景定位,終於確定眾湯來自沙鹿,炸物來自大肚。沙鹿再度教我----好好定位----好吃好玩才不會錯失!(何青蓉,2025.2.25

大肚炸蚵嗲
沙鹿肉圓仔

368小百科

沙鹿區(第58鄉鎮)

本區位於臺中市西部海岸平原的中心位置,臺中市區與臺中港之間,位居大肚山麓下,靠近臺灣海峽。東依大肚山麓,隔山與西屯區、大雅區為界,西與梧棲區接壤,南鄰龍井區,北與清水區交界。本區地形主體由大肚台地和清水隆起海岸平原所組成地區,東部為臺地地形,為本區地形的主體,係大肚山臺地之中部。臺地斷層以西,為清水隆起海岸平原之一部,呈南北狹長形。地勢平坦,為本區精華地帶,也為市街區所在(引自沙鹿區公所)。

沙鹿區舊稱「沙轆」,原為屬於平埔族一支之拍瀑拉族/巴布拉(Papora)沙轆社(Salach)活動範圍,清代則稱「迴馬社」或「遷善社」。直至1920年改稱「沙鹿」,並沿用至(引自維基百科)。

關於沙鹿名稱的沿革,據沙鹿區公所網站所載,鄭氏時期以後,漢民族陸續來台開墾大肚山鹿寮山麓,早期山鹿多,漢人來到此地捕捉山鹿,搭建簡單的寮舍,以供休息暫歇或存放獵物。後來漸漸形成村落,此地就叫做鹿寮。鹿寮漸漸繁榮後,有「九萬十八千」的美譽,當時鹿寮地區居民生活富裕,家財上萬元的有九戶,千元以上的有十八戶。

當時並將「Salach」譯為「沙轆社」、「Gomach」譯為「牛罵社」。清雍正年間清總兵藍延珍到中部屯兵開墾,屯兵與平埔族常常發生土地糾紛,在雍正十年(西元1732)發生嚴重爭執,此時「大甲西社」作亂,沙轆社也參與圍攻彰化縣城,歷經四個多月的戰亂,為清總兵王郡平定,沙轆社被清政府改稱「遷善社」。當時沙轆有南北遷善社,約有百戶人口,其出入口地方稱「社口」(同上)。

取自臺中市政府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