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4日 星期一

臺中大肚鮮活之旅

瑞井社區一景:紅磚屋

       行走
368鄉鎮,乃慧特別邀我去她的家鄉----臺中市大肚區。我們先造訪了舊名井仔頭」的瑞井社區,乃慧提到早期大肚臺地上沒有水,母親辛苦挑水、跌入古井,這對於年輕一輩可說是天方夜談。但是,眼前的相思樹林、紅土、半傾頹的屋壁,以及曲折的步道,為湧泉之處----紅土掘----鋪了序曲,沒有不可能。這就是臺灣快速變遷的一景,烏日到此短短20來分鐘車程,從喧囂的車水馬龍遁入幽靜山林聚落。

三口井,從飲用、儲水到洗滌衣物,井然有序,曾經是地方發展的命脈,現已變成休閒健行的絕佳去處。小山頭上有座土地公廟,廟前搭了戲臺,誦經聲響從廟裡傳出,敘說著地方堅定的信仰。去那裏是為了廟前三棵百年緬梔樹,風華寫在光亮有勁如鹿角般樹幹上,據說開花時鋪天蓋地,想像一片雪白鵝黃在山坳裡迴旋飄盪,遮蔽古井天際。

回到現實,聽說這裡民風強悍,多年前住民共同決定不重劃,但面對房舍日益衰敗,建商覬覦,一棟棟高樓開始與紅土大地相爭、與低矮紅磚屋舍仳鄰而居,讓我們這些外來客都覺擔憂。

接著,越過臺地,我們去了西邊的磺溪書院。書院創建於清光緒13年(西元1887年)始於大肚士紳經商致富、鳩資學田,提供昔日大肚、龍井、烏日子弟入學的啟蒙教育,為傳統閩南二進、七間、四合院建築。大門兩側有石獅子一對,母獅與公獅之別極易辨認,母獅掬彩球和飄帶、逗弄小獅,公獅則否。不過,同行提到:用龍、虎邊亦可辨識,龍/左邊為雄獅、虎/右邊為母獅。但問題來了,左、右邊可不是從我們的角度,而是要從神祇的角度觀之。

       山門室內,梁柱間的鰲魚雀替極為精美,讓人想到魚躍龍門,獨占鰲頭、科舉高中。的確,這書院又稱文昌廟,正殿(講堂)主祀文昌,堂內高懸「經天緯地」古匾,殿內供奉五尊神明︰文昌帝君、孚佑帝君、文衡帝君、朱衣星君、魁斗星君,合稱為「五文昌」,是古時科舉時代掌管所有考試的神明,相信考試期間這裡必定香火鼎盛。

據文化資產保存網所載,這座市定古蹟建築整體木構架清楚具有泉州匠師風格。講堂兩側,與廂房齋舍相連接的過水廊外牆,是磚雕製作最為精美所在。從牆堵、門窗外框到窗檻、半圓弧牆基,以及花瓶形廊門等等,無不以鏤刻花紋的磚雕為飾,為臺灣清代建築中最為出色者。只可惜我們幾個人都外行,走馬看花,倒是看到高掛牆上的書院授課表:七歲讀《三字經》、十三歲讀《春秋左氏傳》、十五歲讀《禮記精華》,只能說大嘆弗如。

此行跨越時空變遷,造訪建築華麗的磺溪書院、瞻仰前人啟蒙教育的精髓;大肚臺地的紅土、相思樹林,及古井等鮮明地活了過來,謝謝乃慧精心的安排,以及同行善友一起出遊!何青蓉,2025.2.24

百年緬梔樹
磺溪書院山門
書院精美的鰲魚雀替

368小百科

大肚區57鄉鎮)

大肚區位於臺中市西南角,清水平原的南邊,北鄰龍井區,東接南屯、烏日兩區,西、南兩側隔大肚溪與彰化縣彰化市、和美鎮、伸港鄉相連(引自維基百科)。

大肚區名由來於拍瀑拉/巴布拉(Papora) 平埔族大肚社社名 Tatuturo 的譯音。大肚其他里名、街道名等,皆與漢人開墾拓荒、形成村落的情形,以及日後的發展,有密切的關連。如:在高處地方,由於引水困難而鑿井取水的,就把水源頭所在叫做「井仔頭」;居民種甘蔗製糖的,就把製糖的地方叫做「蔗蔀」(引自大肚區公所網站)。

17世紀,臺灣原住民的巴布拉/拍瀑拉族與貓霧捒族、巴則海族、洪雅族、道卡斯族已建立大肚王國,其君主為大肚王。1697年,郁永河所著之《裨海紀遊》記載:「過阿束社,至大肚社,一路大小積石,車行其上,終日蹭蹬殊困,加以林莽荒穢,宿草沒肩。」。1732年,大肚王國滅亡(引自維基百科)。

大肚山,在地理學上被歸為「臺地」,故又稱大肚臺地,南北夾於大甲溪和大肚溪之間,面積約145平方公里,平均高度為200300公尺,而臺地最高處並無山峰,位於臺中都會公園北側,海拔309公尺。大肚臺地的地質主要是紅土堆積層、頭嵙山層。紅土堆積層分布於表層,為紅土層、礫石層構成,少有砂岩夾於其中。頭嵙山層分布於下層,多數為礫岩構成,少數是以砂岩、頁岩構成(同上)。

就行政區域而言,大肚臺地包括臺中市西屯區、南屯區、清水區、神岡區、大雅區、沙鹿區、龍井區、大肚區及烏日區一帶。大肚山又名「大度山」,為東海大學曾約農校長更名,在年代較早旅遊書可見得。而文獻上則多數採用原本的大肚山,其名取自大肚王國(同上)。

引自臺中市政府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