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一景 |
我不喝酒,但最近去了兩次臺中舊酒廠(註1),只為觀展去。其實,酒廠早就搖身一變成為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還進駐其中。
初次造訪,一眼看到「衡道堂」三字,當下憶起林衡道先生(註2)。大三暑假,我參加救國團的臺灣史蹟源流會研究會,林衡道先生擔任講師,帶領學生們踏查中部地區的古蹟和寺廟等。每到一處他總會提醒我們:趕快拍照,颱風一來,下次就看不到了。他的憂心寫在臉上,略胖的身軀和微跛的腳卻停不下來,簡直就是一本古蹟活字典。現在回想起來,我對於臺灣史蹟的興趣應該就是那時受到林先生的啟蒙;以這座回字型木造日式建築,感懷林先生對於臺灣文史保存的貢獻自是當然。
「打開歷史現場—歷史X現場X再造」開宗明義問了很好的問題:歷史是什麼?歷史現場在哪裡?這展覽邀請觀眾走進歷史現場。幾個次展區分別為:「打開歷史」、「打開現場」、「打開界線」、「打開日常」、「打開生活」,以及「打開未來」。「打開界限」展區邀請所有觀眾一起打破「或站或坐著觀看」的觀展行為界限,自由決定觀看歷史的姿勢和角度,從身體的行動開始,打破歷史作為一個學科帶給我們的思考疆界。打開歷史現場展區一角,邀請觀眾參與
很喜歡也很感動!這展覽呈現文化部與地方政府攜手執行的「再造歷史現場」計畫,期許文化資產重新回到當代人民的生活之中。展出的許多專案計畫,如:屏菸1936文化基地(屏東菸廠再造計畫)一直在我的參訪名單之列。沒想到在這展覽羅列出全國各縣市的專案計畫目不暇給,予我368鄉鎮之旅擴充了一長串的名單(註3),心裡暗呼:撈到寶了!
這個展覽坐落在「雅堂館」,空間寬敞、名稱典雅,查了一下緣由。原來本館係以《臺灣通史》的作者連雅堂先生為名,紀念他對臺灣文化的貢獻。建築本體共有五連棟,原本為米酒成品倉庫及半製品儲酒庫,建於1925-1927年。紅磚造厚實牆體建築,具二連棟屋頂雙木椼架及三連棟鋼屋架。立面為水泥粉刷鋪面,所有牆面皆有出入開口,上方設有出簷,四周開窗少(引自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網站)。
觀展過程中,不斷地與自己對話,深化並修正對於已知的理解,擴充對於未知的期待和想像。兩次造訪,漸次打開感官,打破我對於國內文化資產保存思考的疆界,多走幾遭是值得的。(何青蓉,2025.02.20)
連雅堂建築側影 |
![]() |
文化資產園區地圖/引自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網站 |
註1:臺中酒廠前身為創立於1916年日治時期的民營「大正製酒株式會社」,1928年時還曾經為全臺最大的釀酒工場。1998年臺中酒廠搬遷到臺中工業區,留下大片的工業遺址與歷史建築,2002年7月市政府將全區主要建物登錄為歷史建築,舊臺中酒廠從此由製酒工業遺址蛻變成文化創意產業推展基地。
註2:林衡道(1915年5月2日—1997年1月18日),臺灣歷史學者,板橋林家後裔,曾任臺灣省文獻會主任委員,淡江大學、東吳大學、淡水工商專科學校、國立藝術學院教授。於1994年獲行政院文化獎,素有「臺灣古蹟仙」、「臺灣史蹟百科活字典」之美譽(引自維基百科)。
註3:一定要記下來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計畫網站,裡面有好多寶待挖掘。
368小百科
南區(第56鄉鎮)
南區位於臺中市中心,係由於1946年2月臺中市劃分區域時,其位於臺中市的南端而得名,屬於臺中市都心區域。境內有國立中興大學、中山醫學大學與臺中高工等教育機構,以及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與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等政府機關,型塑出文風鼎盛的生活圈(引自維基百科)。
南區還是一個頗有歷史的地方。1885年(光緒11年)慈禧太后下詔閩臺分治,9月5日宣布臺灣建省,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將臺灣省城預定設在橋仔頭(今國光路到臺中路之間,大南門建在現南門里南門路與明德街交叉口,小西門在現積善里國光路與建成路交叉口西南邊)。於1887年在省城所在地新設臺灣府及臺灣縣,預定在橋仔頭(今國立中興大學附近的積善里)籌建臺灣府城,後來府城北遷。光緒年間,頂橋仔(南門、積善、國光里附近)開始成為藍興堡(包括今臺中市的太平區全部、大里區全部、烏日區東北部、中區全部、東區全部、西區東部及南區全部)人口最多、街市最熱鬧的聚落。
日治時期1896年,臺灣總督府準備實施的市區改正計畫,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採用了巴爾頓(W.K
Barton)與濱野彌四郎的「臺中市街區劃設計報告書」,將臺中市規劃為「棋盤狀」都市。1900年(明治33年)正式公告「臺中市區改正」, 將都市發展重心移往中區。1930年,霧峰林家將林氏宗祠 遷建於此,為林氏宗族的祭祀重鎮。1931年8月1日,於老松町設有老松町驛 (約位於今國光路與建國南路口,已廢站)。1943年臺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今國立中興大學),從臺北遷校到此區。
![]() |
引自臺中市政府網站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