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仰,這座隱身九九峰山腳下的私人美術館,如果沒有事先預約還進不去。清水模建築,樸質、俐落、典雅。喜歡它的低調和簡約,用在這座沿著山坡線建的美術館剛剛好。
入展覽廳參觀,不能拍照,隨身物品、相機、手機都寄放在櫃子裡,正是如此能夠放慢腳步,近距離欣賞,沉浸在展場的氛圍當中。語音導覽清晰地傳遞了美術館創辦人侯英蓂、葉毓繡夫婦的理念:「一輩子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毓繡美術館以寫實藝術為依歸,透過館內的展覽、典藏、研究及教育活動,讓觀眾共同欣賞並將臺灣的寫實藝術推展到全世界。好宏偉的心願,說來是因為創辦人葉毓繡為成全她的老師李足新畫家之故。只是無常到來,誰也難躲,2016年美術館美術館開幕,2019年李足新逝世,館長遇缺不補,葉毓繡堅持用餘生守護。
至此,對於永遠的館長李足新,生起了好奇。透過毓繡美術館的《心靈的歸宿—李足新個展》三則紀錄短片(註1),我嘗試去認識李足新的作品和他在藝術教育上的作為,從具象出發,呈現的卻是超現實的視覺效果,剛開始我無法理解。後來讀到下面一段話,我似乎懂了些:
對於李足新來說「寫實即所寫為實,作品是為了向真實探索」。而「無論想像與真實,對於前方的世界一無所知,你所熟知的是你原來的自己,極為有限,你所追求的卻又極為廣大,內心的翻攪與廣大的未知反覆襲來,所以必須有所託,寄物抒情。」為他的藝術寫下了註解。這些文字所指向的,不單純只是嚴謹的表達能力或不羈的肌理筆法。而是透過藝術實踐,一步一步地接近真理的態度(註2)。
難怪毓繡美術館正式開幕的第一檔展覽主題為:《存在的情境:東亞當代寫實藝術展》,邀請來自東亞17位藝術家,帶領觀眾從作品中探索藝術家經驗感受之累積聚合,並體驗作品如何直接地將可見之物與現實、概念、記憶等元素與觀眾連結,藉由感官經驗拉近個人與藝術品之間關係。
在上述展出中,館方規劃出由「人」、進入到「人與物」,及「人與自然」的次序,透過模擬或想像,寫實藝術作品所呈現出以假亂真的圖像及物件,呈現藝術家結合了個人的經驗情感、對社會的關懷、文化的認識與政治的反省等元素作為視覺幻象的延伸。希望觀眾能從這些如真的情境中,發現自己的存在,加以檢視,並重新理解自身與環境的關係。
短暫的停留,留下許多好奇和疑問,返家後閱讀補足了行旅匆匆的遺憾。很高興整理出這篇短文,紀念一個讓人景仰的畫家及其創建的美術館如真的存在(何青蓉,2025.1.9)。
註1:心靈的歸宿—李足新個展。載於毓繡美術館。
註2林侑澂(2019.8.5)。勤懇的藝術實踐者:李足新《心靈的歸宿》個展。載於非池中藝術網。
368小百科
李足新
李足新(1966-2019)為臺灣中生代寫實繪畫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在寫實繪畫上投注、鑽研,不僅發展出數個標誌性的系列,包含皮箱皮鞋、手、老農與老兵、布以及馬等主題。自1995年始於新竹師範學院(後改名為新竹教育大學,今為清華大學)任教,對於臺灣新一代寫實繪畫創作者的影響極其巨大。除了藝術創作,藝術教育與推廣更是李足新心心念念的重要任務。他與企業家侯英蓂先生葉毓繡女士伉儷打造的毓繡美術館,以當代寫實藝術為研究、展示和收藏核心,發展各式藝術教育推廣計畫與活動,例如為偏鄉學校打造的「我的美術課在美術館」,致力於讓藝術與更多人貼近(引自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