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外牆上的逆走鐘 |
穿越時空,首先望見的是高懸天花板,奔馳跳耀的梅花鹿群,提醒觀者:梅花鹿可是臺灣重要生物。然而,此行更深刻的是認識早坂中國犀,是在菜寮溪流域發掘到的臺灣最完整的犀牛化石。牠生存在距今約90萬年前到45萬年前,是由臺日學者與臺灣省立博物館團隊共同合作所發現的。最早可追朔至1930年代,臺北帝國大學地質學教授早坂一郎指出:臺南新化左鎮的菜寮溪一帶所發現的大型哺乳動物的化石可能有數十萬年前的古老犀牛化石。於是1984年這隻犀牛化石正式被命名為早坂中國犀(註)。
隔行如隔山,雖然參觀了自然史教育館和化石館,但很汗顏,在展示區掀蓋回答問題時,錯得離譜,只記得馬和犀牛是奇蹄動物,對於地質年代的詞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沒甚麼概念。因此即便拍了照片,看了各種古生物今昔對照,回家後還是完全忘光。
倒是記得鯨劇場中那條抹香鯨悲慘的遭遇,牠雖是海洋世界現存最大的齒鯨,體重23噸,相當於3台巴士,但不敵小小體積的人類,死亡的時候胃裡滿是塑膠袋、吸管及寶特瓶罐等圾垃。不僅因為經常串習相關的資訊,還因為那展示「鯤鯓的擱淺與死亡」,簡潔的木刻版拼貼非常有力,配上影片,讓人觀賞後難以忘懷。
時間飛逝,離去前回頭在園區鐘前又拍了一張照片,想那個時鐘究竟有何涵義?回來後一查,網站上寫著:「逆走鐘,鼓勵人們勇於質疑、勇於逆向思考的精神,古老的化石引領人們回溯過去,宛如時間之神贈予的寶藏,使我們有機會打開身歷其境的想像,永保對自然科學的好奇心。」,看來我必須多去幾趟、多些想像,才能獲得這些寶藏。(何青蓉,2025.1.6)
抹香鯨之死 |
368小百科
左鎮化石園區
2019年5月,臺南左鎮化石園區整合原菜寮化石館、自然史教育館,並與光榮國小共構,呈現「化石的原鄉」獨特的自然與人文脈絡,形塑左鎮成為重要的化石研究基地,園區累計收藏猛獁象、劍齒象、古鹿、鱷魚、貝類等海相和陸相生物化石,大量陸相脊椎動物化石出土是一大特色,加上左鎮人頭骨碎片、早坂中國犀復原骨架等蒐藏品(引自左鎮化石園區網站)。
菜寮溪流域係為臺灣化石寶庫,自1931年開始受到關注。臺北帝國大學地質學教授早坂一郎於菜寮溪流域採集許多鹿角化石,並請當地陳春木先生(後人稱為化石爺爺)協助採集許多珍貴古象、犀牛、水牛等動物化石,奠定菜寮溪成為研究臺灣古生物的據點。菜寮溪出土化石不計其數,早坂中國犀是在臺灣脊椎動物化石發掘紀錄中,動員組織最具規模的一次。隨著左鎮動物群的化石出土,菜寮溪流域成為化石研究之重鎮。1978年,光榮國小成立鄉土文物室,展出師生長年於菜寮溪撿拾、收藏逾千件化石,1981年菜寮化石館啟用。如今,左鎮化石園區從單一館舍蛻變、擴展為五大展館:自然史教育館、故事館、生命演化館、化石館,及探索館(同上)。
左鎮區(第42個鄉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