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是手段,目的是給人幸福。給人幸福之前,自己必定要幸福。何苦與罪惡感拉拔,選擇愛,不是因為孝順,只是為讓自己脫離怨恨的掌握,完全為了自己。想清楚、用邏輯推理。學會和自己溝通,跟自己和解,成為知心好友。
這本書(註)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楊士毅自述如何從怨懟父母和負載債累累的家庭環境中成長,之後如同種子漂泊後,決定入土。決定長成一棵給人幸福的大樹。第二部分,以個人的創作說明給人幸福的理念之實踐;作品只是副產品,作品的完成在於人們因作品而感動、而幸福,創造了更多幸福的漣漪。
本書言簡意賅,蘊含許多金句鼓舞人心。楊士毅寫了五、六十本日記,透過日記和自己對話,走出負面、找到正面的力量。以下抄一些書中佳句共勉。
一、認識並面對自己
1.
好整以暇地閱讀我們每一個起心動念,藉由閱讀決定認識自己,也探索自己(頁25)。每個念頭都是一扇,會把我們帶到不同生活的門—任意門不在世界,它在我們心裡(頁45)。
2.
對自己誠實,是為了找到內心真實的方向,才不會在不對的地方浪費資源,而是集中火力早點抵達渴望的未來;對自己誠實,是為了看見自己真心想成為的樣子,才不會讓生命在裝模作樣中流失;對自己誠實,才能看見愛很簡單,最根本的幸福其實沒有門檻(頁78)。
3.
承認有恨,是為了接受自己的情緒,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因為罪惡感無法正視自己的感覺,而忽略了對內心的照顧;記得有愛,不是為了忽略問題,而是為了擁有力量面對眼前的問題,讓愛成為指引,把我們帶回到彼此身邊(頁159)。
4.
每個人成長為自己生命該有的模樣,就是對這個世界最好的幫助,我們不用為了成為誰的意義而有不必要的壓力,只要專注成長綻放生命,也許當有人路過我們身邊,也能帶走一點點力量(頁89)。
二、守住初心,走向意想不到的未來
1.
初心即未來。守住初心,它就會帶著我們走到想像不到的未來(頁154)。
2.
人生最重要的不只是到達,而是一路上知道自己為什麼而努力;一路上都因明白自己方向而雀躍,而非抵達才慶祝(頁26)。
3.
只是因為自己清楚方向----知道自己心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所以儘管害怕也願意堅定向前(頁99)。
4.
談「減法」不是用來否定「加法」,因為「加法」是吸納與涵養,是豐富生活的方式,而「減法」是沉澱與思考,是生命清澈的方法。……我們的生命也可以因減法而清晰明亮,就像剪紙,原本空白的紙張,因不斷捨去的過程出現豐富美麗的圖像,也因鏤空、透光變成閃閃發亮的模樣(頁130)。
5.
為了服務故事,我恐懼也要走入人群;說話時,時時檢視自己是真心在傳遞感動,或者在證明自己;發出聲音是因為沒安全感,還是真心分享感動。……為了把故事說好,不斷脫離自我的制約,心變得更自由,創作媒材也變得豐富與寬廣。
三、創作與工作
1.
所謂創作,對我而言只是生命的周邊產品,我不會因為周邊而停留,因為生命本身才是我最想完成的作品(頁156)。
2.
創作其實很危險,因為它太美,會讓你以為自己完成了什麼,而忘了真實生活中沒被完成的事情。生命中渴望的美好關係,就要在生活中完成,而非在創作中發生。
3.
在每一次工作時,想著自己可以給多少人幸福,你一定也能長出自己想像不到的力量與生活(頁121)。
4.
工作本身就如同走進社會的通道與載具,載著我們盡到社會,將手中美好的事物分享出去,同時交換我們生活所需的一切(頁141)。
生活中我們無時不在做決定,內在的風景決定了我們如何做決定。有方向最幸福,那是自己決定的,路上會遇到甚麼事情,則非自己所能控制。從自方開始改變,才有扭轉局勢的機會,這心轉境就轉的意思,也是因緣和合的道理。
還有,老實做人、誠懇面對生命,順著個人生命的基調,總會長出大用。人的生活,若陷入無止盡的「加法」邏輯,這個人終會被「加法」吞噬,看不到自己存在的樣子。「減法」讓人看到存在的本質。人生是一段從「無」到「有」歸於「無」的過程,所有的「有」無非為了成就對於「無」的體認。「有」相對於「無」而存在,「無」也因「有」而彰顯其價值。
讀楊士毅的故事,讚嘆他的作品之餘,更感謝他示範了如何堅持初心,給人幸福。(何青蓉,2025.1.11)
註:楊士毅(2024)。沒有門檻的幸福。臺北市:大塊文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