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6日 星期日

一窺彩虹村秘密奇跡


       彩虹村位於臺中市南屯區春安路56巷,曾受知名旅遊雜誌孤獨星球選為「世界的祕密奇跡」景點。這景點到底有何秘密?為何爆紅?

第一眼看到的是現場滿牆和滿地的圖畫彩色斑斕,顯然是個素人畫家的彩繪。彩虹爺爺黃永阜(1924~2024)從未受過藝術訓練,為排解生活,2008年始,憑著一股熱忱在住家和鄰近壁面以油漆作畫,繪畫主題取材自日常生活,想什麼就畫什麼。

他的畫作通常以大紅色為基調,配上藍色、綠色,間雜黃色、橘色,運用簡單且流暢的線條勾勒,人物表情傳神,背景則用成排的圓點,不加修飾直接點綴。整體畫面呈現簡單的幾何造型,富有童趣且能量十足,讓我想到素人畫家洪通。

說來傳奇,這個地方原本是一個要被拆除的眷村,也因為彩虹爺爺繪製的大片彩繪,2010年引起附近嶺東和弘光科技大學師生及地方人士注意,出面策動搶救活動,經過市政府協商,以「彩虹藝術公園」保留下來,保留的部份包括一旁原有的公園、幾棵老樹和黃老爺爺繪製創作約六幢棟建物的區域。

不過,如果仔細觀察現場彩繪,其實還是夾雜著不同手法的作品,這就涉及一些糾紛。2022年園區部分牆面遭人以油漆覆蓋。後來,市府收回這塊地方,以木作牆保護受損牆面,並轉型為市民共創區,由市民揮灑創意及融入臺中在地特色的作品。

觀賞牆面上諸多模仿他彩繪的畫作,光就他畫作中典型的圓點,仿作裡修飾的成分居多。想像如果讓我去模仿,我還真畫不出他的那般童趣,這或許就是永遠的秘密奇跡。(何青蓉,2025.01.26



368小百科

黃永阜

黃永阜(1924116—2024123日)人稱「彩虹爺爺」,生於廣東省臺山縣。年輕時從軍十萬青年十萬軍,抗戰結束後於香港九龍調景嶺定居與工作,國共內戰時於海南島服役,1950年隨政府撤退來台灣居住屏東縣,在空軍服役。曾參加1958年八二三砲戰左肩中彈負傷,出院後派駐臺中坪林陸軍新兵訓練中心擔任班長及文書工作,於1979年退伍(引自維基百科)。

黃退伍當年在弟弟黃孔輝(居住香港)贊助30多萬新台幣,加上自己的積蓄買了彩虹眷村的房子。黃永阜55歲退伍後,就近先後在臺中工業區與嶺東科技大學擔任警衛。因參與對日抗戰與八二三砲戰負傷作戰,分別於20152016年獲頒抗戰勝利紀念章與保衛臺灣紀念章(同上)。

黃永阜創作之餘也參與麗安老人長期照顧中心、老五老基金會、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公益活動,於上午四點就起床繪畫或補漆。因臺中市府20228月封村整修,黃永阜搬離彩虹眷村與家人同住。於2024123日下午辭世,享嵩壽101歲(同上)。

南屯區 49鄉鎮)

南屯區早期為巴布薩族 ( Babuza )平埔族人貓霧束社聚落,其聚落舊址位於今南屯區西南方的春安里。舊稱「犁頭店」,源於清領時期為因應墾殖所需,打鐵店鋪、商店、販仔間林立,有許多製造農具的打鐵店,其中又以犁頭最為出名。犁頭店與大里杙(今大里)、四張犁(今北屯),合稱臺中三大聚落,同屬臺中盆地上最早開發的區域(引自南屯區公所)。

南屯區東至麻園頭溪與南區、西區為界,西至大肚台地與大肚區為鄰,南接烏日區,北端與西屯區接壤。區內東半部為台中盆地,西半部則為大肚山台地的斜坡面,區內有土庫溪、筏子溪、麻園頭溪等溪流由北往南的方向穿梭其間(同上)。

黃麻的嫩葉-麻芛是犁頭店的特色食材,因此南屯有「麻芛新故鄉」的美譽。相傳最早臺灣黃麻源自清康熙年間由大陸移植至嘉義縣溪口鄉一帶,犁頭店居民早期是以務農為主,種植黃麻為取其長纖維製作麻繩用,日治時期更因需大量麻袋包裝米、糖以利運送出口,在中部地區鼓勵種植(同上)。

每年5月到9月是麻芛盛產期。初生的嫩葉被惜福的農民作為食物,煮成湯並加入地瓜及吻仔魚,拌入白飯更有飽足感,成為最受農民歡迎的田間點心之一。改良後的「臺中特一號」,屬甜麻品種,不必經過搓揉的步驟,煮食更便利。除了傳統麻芛湯的吃法,南屯區文化工作者與在地店家研發許多產品,例如:麻芛狀元糕、麻芛戚風蛋糕、麻芛牛軋糖、麻芛鮮奶冰棒、麻芛果凍、麻芛茶系列等,形成在地特色伴手禮(同上)。

南屯區並設有麻芛文化館,是臺中市第一座民間文化館,由財團法人萬和文教基金會向行政院文建會爭取設置。展示館的內容包括:南屯區的歷史軌跡、珍品典藏、黃麻歷史、麻芛文化在南屯、創意藝廊等五大主題,麻芛文化館是以早期的食材,架構早期的歷史傳統及介紹常民文化(引自維基百科)。

取自臺中市政府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