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考古館模型 |
博物館基地位於石頭埔遺址(距今2000-2800年前)的上方,我這才知道石頭埔為新市東側的舊地名。〈相遇石頭埔〉呈現一位史前人正從地底探坑向階梯往上走出來,另一位象徵未來的科學家,正從階梯的另一側邁步向下。時間在此凍結,博物館處於這時空的交會處。
考古就像一刀剖開大地,探究地底下每一個時期所遺留的足跡。沿〈時光廊道〉進入大廳,步入手扶梯之玻璃管道,從地面層到頂端,映入眼簾的是考古每一個時期所遺留的足跡,發掘出來的甕棺、墓葬,及乳豬和鹿等動物化石,彷彿置身時間的長廊,沉浸於到考古的現場。高鐵觀景台與高鐵軌道高度相同,可看到高鐵列車經過,象徵與「現時」做最後接觸,接下來將進入史前文化之旅。
行前以為該館就是展出科學園區開挖出來的一些遺址和器物罷了。沒想到規模之大,已經發現了超過58處以上的遺址,埋存的時間文化距今最早有五千年之久,最晚也約三百多年前。這是目前台灣一次密布,分布最高、文化層序最完整的地區。
第一展廳呈現南科考古研究20餘年來的成果。踏入展廳,先是置身於生動活潑的全域簡介影像裡,接著是新石器時代以來6大史前文化11個子期上百間代表性的珍貴文物,顯示這地區史前文化演變以及南科遺址群在臺灣考古研究中的重要與獨特性。單從遺址出土的物件難以表達先民的生活面貌,所以第二展廳從物質文化、社會文化,及精神文化角度,一窺先民們不同面向的生活場景,及其遺留的各類器物的意義和巧思。
第三廳為大家介紹考古學者如何仰賴現代科學分析技術,從破碎又細小的遺物中推敲過去人類生活文化。以從考古發掘現場取回的各種樣本、動物的骨骸,以及植物種子等為例,介紹考古工作所應用的技術和研究成果。博物館的秘室則說明考古遺物從現場發掘到進入博物後的過程,呈現鮮少出現在公眾眼前的博物館文物保存與維護工作。
南科考古館為建築師姚仁喜所設計,本身就是一座處處充滿巧思的藝術品。主體結構呈現巨大方型外觀,使用灰黑色玄武石材,藉由玻璃方管之〈時光廊道〉,將主建築剖為兩半,象徵剖開大地往下探究,揭開神祕的黑盒子。三樓有個黃色天井,牆面上有許多方格窗格,大小不一,象徵考古一層層往下挖,素樸中有種寂靜,在藍色的天光下格外動人。更特別的是黃色天井的地磚是南科考古館的建築俯視圖,這點如果不是事後查閱該館粉絲頁的話,踩在上面哪會有此驚喜?只能說,雖是考古館,卻是全新的體現!(何青蓉,2025.01.25)

南科考古遺址局部圖
368小百科
新市區 (第48鄉鎮)
新市區早年係平埔族西拉雅族四大社規模最大之新港社的所在地,新港社亦為臺灣自荷蘭統治時期以來最早接受西方文明之處,荷蘭人曾於此設置具學校功能的教堂,並以羅馬拼音紀錄西拉雅族語言,留下了重要的新港文書。明鄭時期,成為近山地區往來臺南府城的必經之地,因商旅行腳歇息之所需,逐漸形成新興市集,故有「新市仔」之稱(引自新市區公所網站)。
本區東鄰山上區、新化區,西面安定區,北接善化區,南方為永康區。境內無山嶺丘陵,地形平垣,屬嘉南平原的一部份,農田棋布,惟受時轉變,工商業起飛,大小型工廠林立,為南部科學園區所在地。在南科徵收大片農地之前,新市曾是台灣種植毛豆面積最廣的鄉鎮。配合毛豆採收季節,新市區在每年10-11月左右會舉辦毛豆節慶祝活動(同上)。
![]() |
取自臺南市政府網站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