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樹」和扇形鹽田 |
「將軍區」,一個陌生的地名,不記得自己曾經造訪過。離開七股後,我們繼續往北行駛,台61線的指標一路相伴。朋友笑說:「的確,我們是沿著台61線走的。」這話一出,我忽然想起不久前中部海線之旅,也是在台61線上奔馳。原來,這條路線早已悄悄地串起了我的幾段旅程。
沿途除了熟悉的白色蚵殼,還多了不少賣蚵爹的小店——這裡的特產之一。「要不要嚐嚐蚵爹?」朋友熱情地推薦。只是午餐的蚵仔米線,加上遊船的烤鮮蚵,已讓我覺得這輩子的蚵仔 quota 都用完了,只得婉拒。
不久,路旁出現一棟白色建築,藍色窗框與圓拱門交織出地中海風情。一問之下,才知道是里民活動中心。隔壁的鯤鯓國小也是採藍白配色,屋頂還是波浪造型,與不遠處的海色相互呼應,亮麗而悠閒。這所臺灣最西的小學,果然獨具海洋氣息。
突然,一間蚵爹店映入眼簾,我猛然清醒——我來過這裡!記憶湧回,原來不久前我曾受邀到將軍區演講,活動結束後,主辦單位帶我來這家店品嚐蚵爹。那時的偶遇,竟在這次的旅途中悄然重現。
此行的目的地是「生命之樹」,位於青鯤鯓的扇形鹽田中央。幾個月前讀了楊士毅的書,深受感動,萌生造訪的念頭,想看看他如何將剪紙轉化為立體雕塑。
抵達時,現場熱鬧非凡,攤販林立,路旁停著兩輛遊覽巴士。純白色的鋼雕「生命之樹」聳立於鹽田中央,搭配一望無際的延伸步道,彷彿摩西分海般的景象,自然地融入扇形鹽田的環境之中,壯麗而靜謐。
我們沿著步道向海走去,兩旁海水在強風下呈現奇異的對比:一邊水波不興,另一邊波流湍急。朋友解釋,那是因為兩側分別處於風頭與風尾。我聽了半懂不懂,心想,美景當前,不必費心理解風的邏輯,用心感受就好。
鹽田堤岸上,許多攝影愛好者早已架好器材,等待夕照降臨。天氣十分配合,下午四點左右,太陽穿透雲層,灑下溫和光芒,映照在「生命之樹」背後,柔美天成,為這趟將軍區之旅畫下圓滿句點。
一回生,兩回熟。雖然這次無福消受蚵爹的滋味,但將軍區印象再一次烙印心中——從台61線延伸,到鯤鯓國小的亮麗,再到藍天白雲下「生命之樹」靜靜地挺立,構築出一幅濱海漁村的詩意風景。陌生中帶著熟悉,記憶與風景交織,讓人不禁期待下一次的重逢。(2025.9.12)
生命之樹 |
鯤鯓國小一景 |
鯤鯓國小一景 |
368小百科
將軍區(第73鄉鎮)
本區舊稱「漚汪」,前身「將軍鄉」,位於臺南市西部偏北的沿海地區,北臨北門區,東鄰學甲區、佳里區,西濱臺灣海峽,南接七股區。本區位於濱海地帶,地多潟湖、灘地。將軍溪自本區與北門區的交界入海。產業以農業及漁業為主。胡蘿蔔為本地特產,有「胡蘿蔔之鄉」的美譽,區徽上的圖騰也以胡蘿蔔為代表。近年來,牛蒡的農產種植興盛(維基百科)。
將軍區在1920年以前的舊名寫作漢字的「漚汪」(臺灣話:Au-âng;國語注音:ㄡ- ㄨㄤ-/ㄡˋ ㄨㄤ-),此漢字的臺語發音源自西拉雅族語,是「溪流」的意思,至今有許多臺南人仍習慣稱呼此舊名,至於「將軍」之名則相傳與施琅有關。1683年,施琅率領清兵攻克明鄭,清廷以施琅靖臺有功,以跑馬三日為其業地,西起馬沙溝,東至烏山頭,不料馬跑至今將軍庄一帶便斷腳蹄,因而在此地建「將軍府」為施琅將軍與吳英將軍共用,所經之田園成為「施侯租」,之後施琅率其族人以及吳王兩姓親戚入墾,因而形成「將軍庄」。「當地人亦常簡稱為「將庄」(同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