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舊名大目降,早年原為平埔族群西拉雅族聚落,「大目降」為西拉雅語Tavocan音譯,意為「山林之地」。新化人文薈萃,首選是楊逵文學紀念館,2005年啟用,是一棟兩層樓的歷史建築,原為日治時臺南地方法院大目降出張所,戰後改制為新化地政事務所。
紀念館以《壓不扁的玫瑰花:楊逵的文學與生活》為題,呈現楊逵(1906-1985)的生命故事與文學社運成就。久仰楊逵懷抱「人道的社會主義」,在展示中,看到他為子女取的名字,更清楚感受到他心之所向。五個子女依排序,分別叫「秀俄、資崩、建、素絹、碧」,反映出楊逵嚮往秀麗的俄羅斯無政府主義、資本主義崩潰、建立新社會、美麗如素面手絹的新社會,以及如碧玉一般的新世界。
楊逵紀念館隔壁是歐威電影紀念館。歐威是誰?本名黃煌基(1937- 1973),入口海報上寫著金馬獎影帝、意志演員。外型粗曠,性格中帶有反叛使壞的氣質,帶給觀眾的是硬派小生,李行導演的片子少不了他。這下子想起來,他演過《養鴨人家》、《秋決》。至於意志演員,指的是歐威為了從影,曾於一年之內寫了上百封信給華興製片廠等電影公司毛遂自薦。終於得到機會於《青山碧血》片中,演出一名抵抗日警的原住民小配角--歐威,這正是他藝名的來源。
出了歐威電影紀念館,轉身就是新化街役場。這棟歷史建築在日治時期為新化街的公所,建於1934年。戰後成為新化鎮公所,直到1996年新大樓完工後才閒置。引路人特別帶我們去它的地下停車場參觀,才知新化街役場一度因要在該地興建地下停車場面臨拆除問題,最後決定在施工期間將建築移到附近的青果市場停車場安置,完工後才搬回原址。
目前新化街役場係作為餐廳使用,然而歡迎參觀。入門口右邊展示著2000年5月21日進行「乾坤大挪移」的街役場搬遷工程所使用的繩子。一樓地板用玻璃設計,讓參觀者了解下面樓板狀況。展示中說明,這棟建築為仿歐洲晚期文藝復興戲院式樣,前面有著造型簡約的古典圓弧門廊。空間配置一線展開,以柱樑和圓拱區隔出層次,融合了西方建築樣式與本土建築的意趣。表面建材主要為洗石子,搭配窯燒十三溝面磚,與臺灣大學校舍建築採用相同的材料。
大目降之旅至此,見識到新化文化資產隨處可見。之後,當然就是尋覓美食去。儘管如此,新化老街仿巴洛克的立面建築裡一間間店,又是另外一場文化盛宴。我們去了古老的晉發米穀商店(1872),蒙老闆娘親自解說屋內巨大木造碾米機的運作原理。又去了對面原本是惠生醫院的大貓書屋,及隔壁的安全針車店,感受到文化創意如何從老建築中萌生。
順道一提,旅行最怕過度資訊所致的疲憊效應,見好就收為上。但是,不得不承認古宅、老街與特色商店串出的人文風情,加上未及入口的新化傳統市場美食的味道,已然勾動再一次造訪大目降的心緒,讓這次旅行成為前菜。(何青蓉,2025.1.19)
楊逵〈勞動禮讚〉 |
歐威像不像他的偶像詹姆斯狄恩? |
新化老街一景 |
368小百科
楊逵
楊逵(1906-1985)本名楊貴,是日治時期的臺灣作家,活過日本殖民、國府戒嚴的歲月,以階級批判精神,書寫文學、參與社會運動,追求自由民主、無歧視、無壓迫的理想世界(引自楊逵文教協會網站)。代表作為《送報伕》呈現楊逵身為知識分子,對於社會改革及反抗社會體制不公的心境,1932年原刊載於賴和主編的《台灣新民報》文藝版,但只刊行上半部,下半部遭日本政府查禁, 係臺籍作家首次在日本文壇獲獎。國民政府來臺後,他曾經兩度入獄,一次是因為1947年投身二二八事件抗暴運動,入獄約四個月,另一次則因1949年發表〈和平宣言〉,入獄十二年,他自嘲判決結果為「全世界最貴的稿費」讓他入獄白吃、白住十二年。
新化區(第47鄉鎮)
新化區位於臺南市中部偏南,北鄰新市區、山上區,東為左鎮區,西鄰永康區,南接關廟區、龍崎區,西南則鄰歸仁區。地處新化丘陵與嘉南平原交界地帶,境內地勢東高西低,並有鹽水溪支流流貫,是臺灣第一座水庫虎頭埤水庫所在地(引自維基百科)。鬥蟋蟀是地方的傳統活動,經票選蟋蟀成為代表吉祥物,亦成新化街景的特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