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圖使人變壞的任何制度都不是教育,而是別的東西。~~赫欽斯
開學了,課堂上學生面有難色地表示:過去當學生上課只要聽聽課,所以不知道如何主動參與、要說些甚麼,更不知道如何思考。腦海浮現赫欽斯(R. M. Hutchines)的《民主社會中教育上的衝突》駁斥的四個教育學說--適應環境說、滿足直接需要說、社會改造說,以及理論的拋棄。
在適應環境說中,教育目的在使人適應於無論是好的或壞的環境。赫欽斯指出,建立在這種理論基礎上的教育制度,最終必定要成為一種不講價值的制度,正好與「教育」這名詞相矛盾。
滿足直接需要說主張:為了取得符合目前定義的成功,個人需要具有做事情的能力,而且社會為了取得相同定義上更大的成功,也需要有人來做事,而這些事情大多數是為了物質財富服務。這學說導致我們根據社會承受的壓力,來決定教育內容。
至於社會改造說,赫欽斯表示把教育制度看作是使社會改造計畫的工具是危險的也是無效的。因為這會取決於不同改造者的想法、個人名望,及他們對教育制度施加的壓力。
所謂的理論拋棄說,即無需任何學說,不正視教育制度的目的,教育的根本信念和內容不相干,如此所形成的教育計畫就要由教師的利益和受教者利益之間的張力來決定。在我看來就是在各個利益關係人主張之間的拔河,任憑聲音量而擺盪。放眼當前教育不就充斥著上述四種學說嗎?
在駁斥上述學說之後,赫欽斯主張:教育目的在改善人;人的改善指他們的理性、道德、精神的力量的最充分的發展。個人是社會的心臟,社會的改善不是透過經由學校或其他的途徑逼迫推行社會改造計畫來實現的,而是透過改善組成社會的個人才實現的。這大概是二十多年來我研究室牆上座右銘-「教育無法改變政治,但能改變從政的人」的源頭。
教育首要目的就是要知道對於人來說甚麼是善的,其任務就是幫助我們理解善的價值等級、建立這個價值等級,並以這個價值等級為生。為此赫欽斯主張博雅教育,發展人的理解力和判斷力,提供給人繼續進行自我教育所需要的習慣、觀念和技能。
終身的博雅教育是一種理智的訓練,而這種訓練將使人有能力解決新的問題、掌握新的事實,並能滿足新的需要,並能改造環境,使他符合人類精神的報負。就此,赫欽斯直陳大學是個理智的共同體,一個合作的思想者的團體,集中於重大的思辨和實踐問題。
赫欽斯於1921年到1951年任芝加哥大學校長和名譽校長。這本書成書於1953年,在我出生之前。雖然哲人日已遠,書中的論述對於當代教育仍然頗具啟示性,值得一讀再讀(何青蓉,2023.0218)。
赫欽斯著;陸有銓譯(1994)。民主社會中教育的衝突。臺北市:桂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