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5日 星期六

異中求同:從和氣四瑞談起


最近與友人談到幾年前一起去不丹旅行,途中多次見到的「和氣四瑞圖」。該圖裡面有四種動物疊在一起:大象上面騎著猴子,猴子肩上背著兔子,兔子頂著一隻鳥。

那幅圖的故事是這樣子的(註1)。在很久以前,某個國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國王理所當然認為這是自己治理國家的功勞。但是有一天,一位智者告訴國王,百姓的安樂是因為四隻靈獸和睦共處所致。

起初動物們也為了誰是老大互相爭執。為了確認長幼,各自發表最初見到身旁的大樹的高度。大象說:「我小時候,這棵樹和我現在的身體一樣高」;猴子說:我小時候,這棵樹僅是幼苗」;兔子說:「這棵樹發芽的時候,我就看到」;鳥說:「這棵樹是從我吃了別棵樹的果實,排出來的種子長出來的」。

經過這番討論,鳥最年長、其次兔子、猴子、大象。從此四隻動物無論日常起居或者外出行走,都按長幼順序依次相伴。並且,共同發願要斷惡行善,嚴守五戒(註2),進而勸其他眾生也能守戒。在它們的帶動下,森林的動物們和睦相處,大地莊稼豐饒。

國王聽了之後,肅然起敬,於是下令全國尊敬長老,逐漸形成崇尚倫理、互助友愛的風氣。小鳥就是釋迦牟尼佛的過去世﹔兔、猴、象分別是佛陀弟子──阿難、舍利弗及目犍連等尊者的過去世。

翻出不丹旅行的照片,赫然發現,在機場拍到的一張海報上面寫著:「我們重視差異,並從而建立我們的價值」(We value differences and build on it)。看著海報,想起多元文化概念中尊重差異的概念。尊重差異,老實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世界,很難想像對方為何與自己見解、立場差異如此之大,對立於是產生。

然而,若仔細思考外表上兩個迥然不同的想法,不必然沒有共通點。這幾年,在學佛的路上,不斷地認識到原來驅動我們言行舉止,背後不外乎「離開痛苦、得到快樂」。這就是自己和他人共同之處。

想到這裡,似乎稍微可以體會別人的訴求或許傷害了我,只因他的離苦得樂本能所致,他的初衷可能不是要與我對立。何況,我也曾為了離苦得樂,傷害到別人。至此發現,尊重差異,有了立足點,原來我與他人不是那麼不同(何青蓉,2017. 3. 25)。


註1:資料來源--釋迦牟尼佛:和氣四瑞--學佛網台南左鎮噶瑪噶居寺「和氣四瑞
註2:五戒內容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及不喝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