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國內教育改革治絲益棻,瀰漫著一種找不到方向的焦慮。做為第一線的教師,我越來越相信改革之道應放在人身上。若僅從制度著手,徒有空殼,因為人們內在的價值沒有改變,看不到另類的取捨途徑。紮實地從生活可及的食衣住行著手,才可能改變人的價值觀。為此,我經常自問究竟在教學中,可以創造哪些價值和可能性?
其中一個作法是協助學生從自身關切的事情出發,看到核心議題,及其所處的脈絡和影響因素。在健康識能(health literacy)(註1)課程中,我讓學生從事七週的健康改善行動計畫。學生從個人關注的健康問題開始,透由閱讀與健康相關的素材,加上行動方案,從反覆的反思與行動中,逐步地釐清問題之所在、找到下手處,最後建構出自己的健康識能並成為資產。
在教學過程中,協助學生運用社會學的思考,越來越成為重要的課題。這學期在成人教育議題課堂上,我們閱讀《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一書(註2),之後由學生們分組找出他們關心的議題做一報告。很歡喜學生不僅從自身關心的事情出發,且能將之放到大的社會脈絡中檢視。
以某位年輕學生為例,他非常喜歡喝手搖茶,在大家的鼓勵下進行了〈台灣手搖飲觀點之省思〉。他的報告探究手搖茶的「消費行為、成本和價值觀、經營策略、環境生態保育、健康宣導」等層面。從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出發,學生自問:「其實水就可以滿足我們,但為何要喝飲料呢?」。他個人的回答是:「為了不想要單純喝水的無趣,想要在需求上添加更多飲食的樂趣」。
在這過程中,學生提問:「茶葉成本高,手搖杯如何賺錢呢?」進而瞭解到隨手喝隨手丟造成塑膠器皿的濫用,乃至石化原料的浪費。也看見茶飲中可能會有農藥殘留超標;茶飲的衛生問題;將咖啡、茶飲當水是胃食道逆流的危險因子,以及吃多了添加的茶精和糖精味,對人體有害等問題。
然而還是忍不住想喝茶飲怎麼辦?在眾人的推薦下,他去了「O’life活力客」--一家以基於尊重自然,善待生命,健康和樂的理念,專門販售天然、健康、無添加飲品的茶飲連鎖店。最妙的是他描述與店員的互動。買了茶飲之後,店員問他要不要塑膠袋?但是,遲遲沒遞給他塑膠袋,反而告訴他塑膠袋的危害。
教育改革要成功,需要諸多內外條件的配合。短期內要學生改掉喝手搖茶的習慣可能有些困難,但是在探究過台灣手搖茶飲現象、從各種角度思帷後,學生會少喝一點、喝低糖的,乃至有機茶。修習健康識能課的學生開始關注健康與自身生活型態的關係,下課後一起跑步運動,更是個好的開始。
就這般,從貼近個體的生活與生命切入,在教學中設法促成理論與實務相互呼應,透由各種教學活動,創造變革的機會。而我也在行動中反思,尋找修正的路徑,我想教育改革還是有希望的(何青蓉,2016.11.27)。
註1: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健康識能是指「個人的認知和社會技巧,決定其動機和能力,以近用、理解和使用資訊,以促進和維持良好的健康的方式」。
註2: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見與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台北市:學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