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1日 星期日

走在「成人」的路上

在生活中,有些詞彙我們用得很順,但若沒有仔細推敲,我們並不清楚它的內涵。「成人」一詞就是其中之一。提到「成人」可能很多人不假思索地說,就是指18歲或者20歲以上的人。那麼差18歲或20歲一天的人,一覺醒來之前與醒來之後有何差別?可能有人會說,就是可以合法騎機車或有投票權。然而要問的是若就騎車安全性或者投票的判斷力,同一個人差這麼一天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嗎?

在我任教的「成人學習研究」課堂上,我經常問學生一個問題:「你們何時開始覺得自己是成人?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那時你幾歲?」很有趣,答案有十多歲開始承擔家計、領到第一份薪水、擁有駕照或信用卡、能為父母解憂、單獨在外生活等。年齡在這裡不是重點,重點反而是承擔了某些角色與責任。

當然,翻開教科書會找到「成人」一詞不同的定義。在生物學的觀點下,成人指生理發展成熟的個體。心理學的觀點認為成人是心理與情緒成熟的個體。社會學的觀點指能負起成人社會角色責任的人。就法律的觀點各國規定不同,前述1820歲都可能是。

然而仔細思考,人的年齡關係到人與時間的關係。時間觀影響我們的價值判斷,轉換我們的態度和期待。隨著年紀的增長,本身創造了對於人新的價值標準和不同的期待。總之,我們要求成人具有成熟的基本特質。換句話說,成為(becoming)成人一方面擁有某種地位/權利,然而另方面也應該具有某些義務,如道德或情緒上的成熟,雖然並非每個成人都實際擁有那些特質。

想到這裡,反觀自身,看看周圍形形色色「教壞囝仔大小」的社會亂象,突然很羨慕我國傳統文化中關於「成人」的界定。在《論語》中「成人」是指成為人格完整的全人,也就是君子,並且隨著年齡的發展,不同階段的成人任務有所不同。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論語・憲問第十四》)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第十六》) 

此外,更欣賞《論語》所說的「君子有成人之美」。在這裡與大家相互共勉,不管你、我現在幾歲,期許在「成為成人」的路上,相互支持一步步成為君子(何青蓉,2016.8.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