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短短四天收集到的垃圾:14個塑膠咖啡杯、2個硬紙板咖啡杯、4個保麗龍咖啡杯、12根塑膠吸管、6個塑膠吸管套、19張餐巾紙、14個小紙袋、9組塑膠餐具(連用都沒用過)…。」為杜絕垃圾,柯林和妻子蜜雪兒著手進行把自己製造的垃圾存起來,進行分類統計,更在垃圾裡看見自己的人生。
上面的情節是《環保一年不會死》(No Impact Man)(註1)的開場。作者柯林˙貝文(Colin Beavan)一家三口並養了一條狗,住在紐約。2006年紐約冬天室外溫度達攝氏21度!面對溫室效應日益惡化,柯林受夠了自己擔心得要命,卻什麼也不做,於是在當年11月決定過一年零污染計畫生活實驗。
第一階段設法過不製造垃圾的生活。苦惱的並不是垃圾本身,而是東西用不到五鐘就不假思索地丟掉,然後再拿一模一樣的產品用不到五分鐘又將它丟掉的生活習慣。反問自己:「到底是為了生活而賺取這一切方便,還是為了賺取這一切方便而生活?所製造的垃圾大部分都跟方便照料自己與家人有關。什麼時候照料自己變成一件那麼不重要的事情?什麼時候為家人做飯,讓他們吃得營養,變成一件難以為繼的苦差事?」
「要是披薩不用紙盤裝就好了!」,雖然對披薩說了不,但他不開心。因為零污染計畫迫使柯林去面對那些平常極不習於正視的日常慾望。更觀察到,我們的系統幾乎可能在不留下任何垃圾、污染和溫室氣體的情況下,讓我們滿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柯林不斷地與自己的欲望、理性對話。
這計畫的難點不只是個人如何過環保生活,還要關顧婚姻與家庭關係。蜜雪兒是瘋狂追求時尚的潮女,啟動計畫前的那週跑去大肆血拼。為第二階段的減少碳足跡,柯林取消搭飛機返鄉過節,父親寫信給柯林:「你應該少擔心你的碳足跡,多關心你的家庭足跡」。更難的是經常要赤裸裸地面對自己的弱點和執著。這已經不是如何過環保生活,而是應該如何生活。
過程中還是有些享受的,例如靠單車代步感受到騎進風景裡,體驗生命而不是走馬看花;置身其中,歸屬其中。體會到整個零污染計畫重點是不浪費資源、不浪費生命。第三階段不插電的日子,雖然要面對寶貝女兒的牛奶不要酸掉的問題,然而就像賺到一個永不間斷的假期,柯林一家人整個夏季每天晚上會找一些可以去戶外做的事情。
我們都以為物質、能源和現代生活配備可以帶來自由,但直到不再依賴它們過活,才終於有機會看到它們帶來的束縛。問題不再是要不要使用資源,而是要用它們來做些什麼。用它們改善生活?還是白白浪費掉?生命本身就是一種資源,該怎麼使用它呢?想不想成為勇於嘗試的人,翻轉自己的人生?邀請大家細細品嚐。(何青蓉,2016.7.9)
註1:柯林˙貝文(Colin Beavan)著;謝維玲譯(2012)。環保一年不會死!不用衛生紙的紐約客減碳生活日記。新北市:野人文化出版;遠足文化發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