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9日 星期二

七股的兩種風景:從黑琵牌的希望,到光電板的憂慮

 

導航地圖上,狹長的道路兩側盡是藍色區塊——是海?是魚塭?還是潟湖?七股到了。這片水域孕育著七股的「七寶」:虱目魚、烏魚、吳郭魚、石斑、白蝦、文蛤、牡蠣,皆與這片水色密不可分。

首站,我們來到臺灣極西的國聖燈塔。這座鐵構燈塔立於沙丘之上,與典型水泥燈塔不同,簡潔而堅毅。清風拂面,藍天白雲下,地面鋪展著綠色馬鞍藤,彷彿一幅靜謐的荒野畫作,流露出一股孤立卻不孤單的剛毅。

接著,前往台江國家公園的黑面琵鷺賞鳥亭,認識生態友善的棲地管理。每年十月至翌年四月,黑面琵鷺南下過冬,漁民若配合曬坪、降低水位、避免使用化學藥劑,並參與鳥類調查,即可獲得輔導與獎勵。這些努力被整合於「黑琵牌」資訊平台,消費者可直接向漁友採購生態友善水產品,透過消費支持候鳥保育。這樣的機制不僅讓人安心,也讓我迫不及待地上網採買,彷彿能以一己之力參與守護。

午餐在五嬸活海鮮,若非熟門熟路,難以發現這間鐵皮屋竟搭建於魚塭之上。餐桌上的三寶——文蛤、牡蠣、白蝦——鮮味十足,魚腥味反倒成了背景。

餐後,搭竹筏遊潟湖,候船時烤鮮蚵無限供應,令人懊悔午餐吃了蚵仔米線。蒸煮與火烤風味迥異,烤蚵更是一門技藝:蚵殼平面朝上,才能保水、順利開殼,這些細節讓人驚喜。

七股潟湖是臺灣最大的潟湖,漁民稱之為「內海仔」,生態資源豐富,是養蚵與捕魚的重要基地。湖面波光粼粼,水下藏著定置魚網與蚵棚。導覽解說中,我們得知蚵苗不需人工投放,只需將串好的蚵殼垂掛水中,讓其自然附著,水道旁堆疊的白色蚵殼正是見證。

中繼站網仔寮汕沙洲,迎面而來的「探更寮」與「和尚蟹」裝置藝術,述說七股的漁村記憶與生態特色。然而,颱風摧殘後的沙洲滿目瘡痍,海廢與固樁護沙交錯,潟湖淤塞、沙洲退縮,漁民生計與滯洪功能皆受威脅。

更令人憂心的是道路兩旁光電板林立,直接架設於魚塭之中。由於租金差距高達十倍,地主傾向租給光電業者,漁民無話語權,魚塭快速流失。種電若與民爭地,奪人生計,恐需再三深思。

我雖是外行人,但總覺得推動綠能,不應犧牲良田與魚塭。這複雜的命題,讓此行多了一分沉重。任誰都知,生態環環相扣——魚沒了、鳥不再飛來,人根本無法安居樂業。

這次七股行,看見了生態的兩種風景:一方面,台江國家公園推出「黑琵牌」水產標章,以確保人與鳥的永續共存;另一方面,一座座魚塭快速地為光電板所取代,卻狠狠地破壞濕地生態與候鳥的食物來源與棲息地。

萬事萬物相生相息。祈願主事者在決策之際,也能放大格局,好好思考。綠能需求雖迫切,但政策規劃更需慎重,考量各方利益關係人,以及其長遠的影響性。何青蓉,2025.9.9


國聖燈塔

七股潟湖一景

七股蚵殼晾曬一景

候船烤鮮蚵

魚塭上的光電板

368小百科

七股區(第72鄉鎮)

七股區位於臺南市的西南側沿海,是南市最西側的區,也是臺灣本島最西側的陸地。漁鹽土地利用高居南市首位。七股區東接佳里區、西港區,西臨臺灣海峽,南隔曾文溪與安南區相望,北與將軍區毗鄰。主要河流有曾文溪、七股溪。本區處濱海地區,多為魚溫潮汐灘地沙洲,生態環境多樣化。植物方面,七股溪、大寮大排有較多的紅樹林(海茄苳),沿海堤岸沙洲多種植木麻黃。動物方面,七股候鳥群聚,每年九至十月到翌年四月至六月最多,包括黑面琵鷺、燕行鳥、小燕鷗,及紅尾伯勞等。引自七股區公所)

取自臺南市政府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