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日 星期四

臺中龍井之旅:浪漫驛站與漁港祈願

麗水驛站
       離開了梧棲,我們繼續沿著台61線南行——這條不收費的西濱快速公路,素有「窮人的高速公路」之稱。一路上,風車如巨人般矗立,與我們擦身而過;火力發電廠的大煙囪愈來愈近,我們抵達了龍井。

領路人說,這裡有一座小巧的漁港。初抵時,映入眼簾的卻是滿目瘡痍的海廢與淤積的沙灘,讓人不禁懷疑這是否真為漁港。失望之餘,細看之下,溝渠與堤防邊仍可見排筏晾曬的痕跡,似乎還有些微漁業活動。領路人解釋,眼前景象是颱風過後的殘留——我選擇相信這只是暫時的低潮。

這裡是麗水漁港,曾是臺中地區六大漁港之一,最早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間。因鄰近大肚溪出海口,潮汐生態資源豐富,自然也成為賞鳥勝地。據說傍晚時分,夕陽會落在海面上,景致不輸高美濕地。可惜我們造訪時尚未入暮,只能想像那片金光閃耀的海平線。

與純樸漁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堤岸景觀平台上一座希臘風情的建築——白牆藍頂、柔美拱門、藍框窗櫺,濃濃地中海情調撲面而來。原來這就是鼎鼎有名的「麗水驛站」。我登上平台,見三兩遊客擺姿拍照,不禁也加入其中,捕捉那剎那的浪漫,彷彿置身異國。

之後,我們沿著堤岸自行車道緩步而行,環顧淤積的漁港、麗水驛站,以及部分傾頹的漁村房舍,心中不禁浮現疑問:旅人匆匆而過,拍照打卡,是否真能為這衰頹的漁村注入生機?

或許因非假日、非黃昏時分造訪,小吃店大門深鎖,私人停車場空空蕩蕩,路邊僅有零星攤販招攬客人。雖然海巡署辦公室仍守在驛站旁,希臘風情吸引著遊客,但也映照出漁港的落寞與反差。

如果能清理淤砂與海廢,重新整頓漁港,也許「麗水」之名能再次閃耀。我默默祈願——願驛站不再獨自浪漫,而能與漁港攜手,讓漁村榮景再現。

麗水驛站一景

淤積的麗水漁港
臺中火力發電廠近景

368小百科

龍井區(第69鄉鎮

本區舊稱「龍目井」,狹義而言,指本區龍泉里附近一帶,村中有一古井,狀似龍目吐珠,常年湧泉,味甘可口,為一勝景, 1920年(日治大正九年),據此名勝而改稱為「龍井」(龍井鄉公所)。

       本區位於臺中市西南部,西濱臺灣海峽,東背大肚山與西屯區、南屯區為界, 北臨沙鹿區、梧棲區,西南端以中彰大橋隔著烏溪(俗稱大肚溪)與彰化縣伸港鄉相望,陸路則南接大肚區,行政地理上東西狹長,南北窄短維基百科)。
引自臺中市政府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