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林相茂盛、樹木蒼鬱,建築典雅、寬敞且宏偉,之前我對它一無所悉。這博物館位於臺南山上鄉的偏遠地區,原本是「臺南水道」,提供臺南市區民生用水之用。1912年開始興建,1922年完工使用,1982年功成身退,見證了日治時期臺灣衛生工程現代化發展歷程。
水道以重力排水方式,完成它供水任務。博物館區內主要的建築有三:日治時建造的「快濾筒室」和「送出唧筒室」,及1952年增建的「快遞濾池室」。另外,在園區之外約一公里處設有淨水池區。廠區水源為曾文溪,經唧筒揚水至沉澱池沉澱再送至「快濾筒室」,經濾材或加藥(加入明礬、曹達藥劑等)過濾等過程,再利用送出「唧筒室」將水送至南側山上「淨水池」內貯水,其路徑如圖所示。
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我是看熱鬧的。快濾筒室是棟紅磚建築,挑高的屋頂,上面有木衍架,外側設有扶壁柱,外觀優雅。據園區解說:頂挑高是為了排除室內機具所產生的熱氣,屋架採用太子樓的設計,利用浮力通風原理將熱空氣往室外排出。
快濾筒室建築內展示著臺灣水道現代化發展史。《臺灣水道誌圖譜》(1918年)包含21處水道建設,128張圖,及《臺南市水道鐵管線路圖》(1924年)彰顯百年前臺灣水道衛生工程的發達情形。其關鍵人物有三:威廉•京恩蒙特•巴爾頓(William Kinninmond Burton)(1856-1899)、濱野彌四郎(1869-1932),及八田與一(1886-1942)(註),了解他們對臺灣自來水事業的貢獻後深受感動,在此向他們致敬。
送出唧筒室是一棟紅磚與鋼筋混泥土建築,外觀雄偉。空間除了主要的唧筒室之外,還包括:設備維修室、凝氣室、火力發電室及變壓器室等。裡面除展示機具外,還用生動的動漫解說水廠的淨水路徑,清楚易懂。
快濾池室係因二戰後人口增加,臺南市用水量大增,水道設施不敷使用而增建。這棟兩層樓建築外觀灰白色,保留有日式洋樓的風味。地下一層目前還保留完整的快濾池管線。二樓展示空間光亮的磨石子地面上,金屬鑲嵌的管線地圖簡直就是一幅藝術品,讓人不忍踩踏。
淨水池區也是個大公園,主要建築有量水氣和淨水池。量水器室位於淨水池步道前,為紅磚建物,外觀素樸高雅。淨水池位於山上,189階的步道考驗我的腿力,緩步穩健下我通過考驗。淨水池建築外型方正似碉堡,只可惜目前淨水池內蝙蝠棲息,不開放民眾入內,我僅能乾瞪眼,拍照存證到此一遊。
生平第一次參觀水道博物館,長了點知識,更生出大大的好奇,有機會想去參觀台北自來水博物館,瞻仰威廉•巴爾頓的另外一個傑作。(何青蓉,2025.1.3)
博物館平面圖 |
快濾筒室內部展示 |
快濾筒室建築前景,左:濱野彌四郎,右:威廉巴爾頓 |
快濾池二樓外展示 |
送出唧筒室外觀 |
送出唧筒室內部展示 |
淨水池外觀 |
淨水池前189階梯 |
1.
威廉•巴爾頓,英國蘇格蘭愛丁堡人。1896年受臺灣總督府延聘來臺擔任總督府衛生工程顧問,與其學生濱野彌四郎在臺灣各地從事衛生及水道建設之調查工作。1897年1月,在臺北水道水源地的探勘中不慎罹患瘧疾,痊癒後仍不懈進行臺北、基隆水道計畫之制定,1899年因肝病病逝於東京。因其生前對臺灣水道重大貢獻,被譽為臺灣自來水之父(引自臺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網站)
2.
濱野彌四郎,日本千葉縣人,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工學部土木學科。1896年隨老師巴爾頓來臺灣擔任土木部技師。至1919年離臺為止,總計於臺灣奉獻23年,陸續完成基隆、臺北、臺中、嘉義、臺南、高雄等主要都市的水道計畫及建設,奠定臺灣水道現代化發展之基礎(同上)。
3.
八田與一,日本石川縣人,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工學部土木學科。曾為濱野彌四郎屬下,參與臺南水道計畫,及其他地區的上、下水道工程。後來辭去臺灣總督府職務,全心投入嘉南大圳工程,於1930年完工通水使用,享有嘉南大圳之父的尊稱(同上)。
368小百科
山上區 (第41鄉鎮)
「山上」昔時由曾文溪沖積成洲,故附近村落有南勢洲(今之南洲村)、北勢洲之稱,山上地區始於明末鄭成功部將余士龍為了養軍,並開墾荒地、率兵屯駐後,經年累月人口漸漸繁殖,移住成村。山上區原是平埔族西拉雅族新港社的遷徙地之一,因其位於曾文溪河階地上,自低處向上望,似乎像是座落於小山上的聚落,故有山仔頂之稱呼。日治後沿用山仔頂之名,及至民國九年十月一日地方改制,改為山上庄(引自山上區公所網頁)。
本區位於臺南市中央偏南,北與大內區僅以曾文溪相隔,西與新市、善化為鄰,東以左鎮、玉井為界,南鄰新化,係新化各區出入咽喉,總面積約為27.87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部份約佔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平地則佔三分之二(同上)。全區海拔高度均不超過300公尺,地勢東部較高,以北嶺尖山頂迤延向西形成半箕形盆地(引自維基百科)。
取自臺南市政府網站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