佇立於最大的藻井之下,與有榮焉 |
車到鹿港天后宮停車場,只感受風力卻未見廟宇,原來廟埕人潮洶湧,車輛被引到外圍。跟著人群、穿過早市菜販叫賣的喧囂,沿中山路,望見香客大樓高聳,沒錯,三百年多年來,媽祖香火繚繞,始終慈眼視眾,當然我們也不至於迷路。見到天后宮牌坊與廣場,彷彿吃了定心丸,鹿港漫遊正式上路,入境問俗,一一參拜。
天后宮供奉的是湄洲島天上聖母(開基二媽),是清代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將軍於1683年(康熙22年)迎奉來台。彎入巷內,新祖宮前交陪陣頭絡繹不絕。同樣供奉媽祖,新祖宮興建於1788年(乾隆53年),是臺灣唯一一座由皇帝下詔以官費興建的媽祖廟,因是天子御賜建廟,所以在廟前立有「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石碑。
等不及陣頭稍止,我們穿出人群,彎進埔頭街,望見南靖宮,伏魔大帝關聖帝君義勇凌雲坐鎮其中。沒料到古色古香的廟旁竟然有座巍峨的日式建築,門旁石碑上寫著「鹿港公會堂」。這棟建築建於1928年(日治昭和3年),原為萬春宮蘇府王爺廟,有趣的是在彰化旅遊資訊網上,還在公會堂的建築上套上王爺廟的屋頂樣式,緬懷這一段過去。
走在狹小的鹿港老街上,整齊的街屋、古色古香的店面,門口擺著各式各樣的古玩、小物、零食、飲料,讓人忍不住止步。花10元打彈珠遊戲,當然沒中獎,心知肚明常態分配的計分規則,我的分數落在中間。不過,還是很開心抓到童年的一分。
第一次當街看到煮燒仙草 |
漫步街頭,逛廟久了耗體力,龍山寺就留待餐後。沿著中山路,我們回頭找吃的,首選當然是天后宮旁的蚵仔煎。鹿港除了廟和觀光客,莫過於小吃。開胃之後迫不及待地滿街找小吃攤,左看右巡很難抉擇,買了芋丸少不了邊走邊吃,但這一吃飽十分,慘了,眼前美味一一殞落。撞見「麵麵茶茶」狀似文青店,奶蓋麵茶加粉粿,滑潤不消說,附贈裹了麵茶的卡哩卡哩,入口脆又鬆,忍不住誇店家,換一碟免費。
龍山寺,此行拜廟的盡頭,飯後開車去。訝異,偌大的寺前廣場相當幽靜,人跡稀少,或許是因為還在整修的關係。果然是一級古蹟,三進二院的建築格局,分為山門、五門殿(含戲台)、正殿(含拜殿),及後殿,戲台上方藻井結構是臺灣保存年代最早且最大的作品。期間雖歷經重修,建築仍保存1831年(道光11年)重修時的風格。
漫遊鹿港,人看人、人看廟、廟看人、廟看廟,滿街點心、滿街古意,滿滿的人潮與熱鬧。心滿意足是寫照。(何青蓉,2024.12.24)
新祖宮前陣頭交陪
368小百科
鹿港鎮(第38鄉鎮)
鹿港位於台灣西部海岸線的中央、彰化縣的西北端,東以洋仔厝溪支流及安東二排水與秀水鄉接壤,南隔鹿港溪與福興鄉相望,西濱台灣海峽,北以番雅溝與線西、和美兩鄉鎮為鄰。鹿港屬於濁水溪平原的一部份,地勢低平,地勢走向,東南高而西北低,河川也多由東南流向西北出海,全區可分為沖積平原、海濱低地、及潮埔地﹝海埔新生地﹞三個部份。春耕缺水是常有的現象,鹿港號稱「風頭水尾」,除了旱潦不時,冬季強勁的東北季風。由於季風吹經台灣海峽造成「風管效應」的助長,11月至次年1月常出現秒速超過10公尺的強風,耆老稱之為「九降風」(引自鹿港區公所)。
鹿港」或「鹿仔港」地名來源有四說:其一,臺灣中部一帶昔時多鹿,常有鹿群聚集海口草埔,故名「鹿仔港」,後來簡稱「鹿港」。其二,鹿港一帶早年為平埔巴布薩族(Babuza)盤據之地,平埔族Rokau-an一語的轉譯。其三,地形似鹿,故名「鹿仔港」。期四,據說過去這地方是米穀集散地,因為用來儲存稻穀的方形倉庠稱為「鹿」而得名。在清領時期福建一帶,確實有「鹿港米」的專有名詞流傳,鹿港也有一條街叫做「米市街」,今名「美市街」(同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