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2日 星期一

主動與承諾:對長輩參與活動的期許

        這幾天我一直反身思考投入engagement)與參與participation)的差異。投入意味著主動與承諾於某項活動,但參與可能心不在焉,或者被迫或者被動。

活動的形式很多。為何手作很容易吸引人?它需要某種的主動性。從織毛線、醃醬菜、作木工,到畫畫都是。手作進一步就會成為創作,作出自己對於該作品的想像,某種的成就感或自我實現萌生,心中的喜悅那是難以言喻的。

比較我熟悉的閱讀和繪畫,明顯地繪畫的主動性高於閱讀,寫作的主動性更強。閱讀是可以成為主動的行為,但那必須基於進一步的思考與整理,將閱讀心得撰寫下來,或透過語言文字分享出去,對於平常沒有主動閱讀習慣的人則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養兒育女,開始時某些人或許不那麼主動,但隨著時日的進展,一天天得到成果與回饋,對父母而言,在某種程度上是種創作,不管子女怎麼想。這個大大的計畫持續十年、二十年,父母自然而然養成某種心智習慣,想在子女身上找成就感,將子女的成就當作自我實現的一部分。(最怕是子女不認同,不過,那又是另外一個議題。)

長輩為何巴著子女不放手?日思夜想子女何時下班回家,何時與他們共餐等?因為過去這麼多年來,唯一的自我實現之道就在子女身上,他們可是長輩們偉大的作品,這輩子花了這麼多心力創作,自然難分難捨。當再也找不出其他的活動可以代替這創作活動時,長輩自然不願放手。放手意味著失去承諾與主動性的落腳處。

手作活動在各終身學習活動中普受大眾的喜愛。低入門檻,學到一點點東西,上完課拿個作品回家可證明自己的手藝不錯。一般人如是認為,但它的作用不止於此,參與時需要某種的主動性,要做好則須多加練習和琢磨,那就需要承諾,亦即某種程度的投入,持之以恆地做去,能夠如此自會產生安頓身心的作用。

將心比心,回顧自己閒來畫畫的經驗,誠懇地建議樂齡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夠透過某些手作活動,勾動長輩想投入的欲望,主動做去且產生承諾,自然生活多了一項自我實現的機會、多一個生活重心,這樣或許他們對子女會稍稍放手(何青蓉,2024.8.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