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0日 星期六

娛樂和投入

為什麼有時候看電視、上課會讓人很想睡覺?是節目內容和老師講的話無趣,還是另有原因?還有,為何參與某些活動當下的確帶來快樂,但之後那種感覺很快地淡去?

             「參與」(Participation)這一詞其實不足以說明作為參與者,當下我們的心理狀態。上述看電視、上課聽講時,若抱持旁觀心態,不費力但也沒有特別感覺,就容易打瞌睡。還有,即便日思夜想,享受了美食,踏上心嚮往之地。如果沒有後續的連結或作為,隨著歲月,慢慢的興奮感在記憶中逐漸淡去,甚至有一天只能講出「是的,我去過那裏、享用過某種美食」,然後呢?明明記得當初我「參與」時心情活繃亂跳。極有可能是因為所聽到的、看到的事情都沒有太大的意義,都無法讓我們想投入其中。

之前在一則影片(註)中讀到娛樂(Entertainment)和投入(Engagement)的分野。娛樂是「被動的、為了愉悅、有趣的、興奮的、短暫性的、不需有相關性、避開問題、使用別人的創造力」。而投入則是「主動的、為了學習、長程的結果、有意義的、可應用的、解決問題、使用參與者的創造力」。現在回想起來的確有道理,愉悅、有趣、興奮感是人參與活動時需要的,然而創造某些價值更會讓人產生意義感。

每個人對於活動價值的界定可能不同。工作帶來酬勞是一種不容否定的價值,但工作帶來的倦怠也不可忽視。價值有內外之分,旅行增廣見聞是外在價值,內在價值可能是與至親好友一同體驗美景。所以活動本身無法界定它對於參與者的意義,在參與中創造意義,連結到我們自身更為重要。這時主動性就變成不可或缺的一環,雖然有時既費心且費力,譬如:事前主動規劃、過程中忍受難以處理的問題,以及事後整理反省、產出某些東西,乃至延伸其持續性。

用上述的想法檢視自己生活中最常參與的活動,食衣住行育樂,設法主動參與、創造價值,找出意義感,投入其中,並保持樂趣。無論是在工作、休閒娛樂,或者居家生活當中,我如是自勉,也與大家共勉!(何青蓉,2024.8.10

註:Teaching in the 21th Centur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