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7日 星期五

裏應外合--社會力轉型的關鍵

今年元月間,有天我去台北參加一場研討會。非常訝異,午餐取到的便當是用雙層的鐵製便當盒裝的。經查詢才知道,台北市政府自從20164月開始實施「禁用一次性及美耐皿餐具」政策,第一階段限制台北市政大樓必須使用陶、瓷、玻璃、及不鏽鋼餐具。81日起,範圍更擴大到台北市所屬機關及各級學校。這研討會雖然不是市府所屬單位辦的,然而在政策影響下,鐵製便當盒需求增加,商家自然願意加入這行列。

最近上課時,談起這件事情。學生表示,高雄市政府餐廳用價格進行柔性勸導少用免洗餐具。以購買鍋燒麵為例,自備餐盒減5元,使用免洗餐具加5元。加減之下,價差有10元之多,自備餐盒變得很有感覺。所以整桌的同事都自備餐盒了。

提起自備餐盒,自從上學期開始,我固定自備雙層便當盒,去學校隔壁的野菜村買午餐。大半年下來,觀察到自備便當盒的人越來越多。並且,在學校附近好幾個餐廳都看到這種現象。小時候自備鍋具買豆漿的景像浮現,那時也沒有什麼免洗餐具,也不需要垃圾分類!

這讓我想起李丁讚教授的〈社會力的誕生與轉型〉一文(註1)。該文觀察1970年代以降台灣社會運動的發展,歸結指出,社會改革需要兩種不同型態的社會力,光外發的、對抗的社會運動不足以推動社會的進步,同時還需要向內的、日常的、論述的及共識的社區大學。也就是說,社會要進步,需要人與制度的裏應外合,相互呼應。

教導學子有能力面對深層的文化和社會慣性,是教育者的責任,不單是社區大學的任務。顯然時機越來越成熟了,期許大家一起來,裏應外合共創台灣的社會力!(何青蓉,2017.3.17



1:李丁讚(2005)。社會力的誕生與轉型。載於王振寰、章英華(主編)。凝聚台灣生命力(頁125-153)。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