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日 星期五

將軍區之旅:陌生中的熟悉

「生命之樹」和扇形鹽田

     「將軍區」,一個陌生的地名,不記得自己曾經造訪過。離開七股後,我們繼續往北行駛,台61線的指標一路相伴。朋友笑說:「的確,我們是沿著台61線走的。」這話一出,我忽然想起不久前中部海線之旅,也是在台61線上奔馳。原來,這條路線早已悄悄地串起了我的幾段旅程。

沿途除了熟悉的白色蚵殼,還多了不少賣蚵爹的小店——這裡的特產之一。「要不要嚐嚐蚵爹?」朋友熱情地推薦。只是午餐的蚵仔米線,加上遊船的烤鮮蚵,已讓我覺得這輩子的蚵仔 quota 都用完了,只得婉拒。

不久,路旁出現一棟白色建築,藍色窗框與圓拱門交織出地中海風情。一問之下,才知道是里民活動中心。隔壁的鯤鯓國小也是採藍白配色,屋頂還是波浪造型,與不遠處的海色相互呼應,亮麗而悠閒。這所臺灣最西的小學,果然獨具海洋氣息。

突然,一間蚵爹店映入眼簾,我猛然清醒——我來過這裡!記憶湧回,原來不久前我曾受邀到將軍區演講,活動結束後,主辦單位帶我來這家店品嚐蚵爹。那時的偶遇,竟在這次的旅途中悄然重現。

此行的目的地是「生命之樹」,位於青鯤鯓的扇形鹽田中央。幾個月前讀了楊士毅的書,深受感動,萌生造訪的念頭,想看看他如何將剪紙轉化為立體雕塑。

抵達時,現場熱鬧非凡,攤販林立,路旁停著兩輛遊覽巴士。純白色的鋼雕「生命之樹」聳立於鹽田中央,搭配一望無際的延伸步道,彷彿摩西分海般的景象,自然地融入扇形鹽田的環境之中,壯麗而靜謐。

我們沿著步道向海走去,兩旁海水在強風下呈現奇異的對比:一邊水波不興,另一邊波流湍急。朋友解釋,那是因為兩側分別處於風頭與風尾。我聽了半懂不懂,心想,美景當前,不必費心理解風的邏輯,用心感受就好。

鹽田堤岸上,許多攝影愛好者早已架好器材,等待夕照降臨。天氣十分配合,下午四點左右,太陽穿透雲層,灑下溫和光芒,映照在「生命之樹」背後,柔美天成,為這趟將軍區之旅畫下圓滿句點。

一回生,兩回熟。雖然這次無福消受蚵爹的滋味,但將軍區印象再一次烙印心中——從台61線延伸,到鯤鯓國小的亮麗,再到藍天白雲下「生命之樹」靜靜地挺立,構築出一幅濱海漁村的詩意風景。陌生中帶著熟悉,記憶與風景交織,讓人不禁期待下一次的重逢。(2025.9.12



生命之樹

鯤鯓國小一景
鯤鯓國小一景

368小百科

將軍區(第73鄉鎮)

本區舊稱「漚汪」,前身「將軍鄉」,位於臺南市西部偏北的沿海地區,北臨北門區,東鄰學甲區、佳里區,西濱臺灣海峽,南接七股區。本區位於濱海地帶,地多潟湖、灘地。將軍溪自本區與北門區的交界入海。產業以農業及漁業為主。胡蘿蔔為本地特產,有「胡蘿蔔之鄉」的美譽,區徽上的圖騰也以胡蘿蔔為代表。近年來,牛蒡的農產種植興盛(維基百科)。

將軍區在1920年以前的舊名寫作漢字的「漚汪」(臺灣話:Au-âng;國語注音:ㄡ- ㄨㄤ-/ㄡˋ ㄨㄤ-),此漢字的臺語發音源自西拉雅族語,是「溪流」的意思,至今有許多臺南人仍習慣稱呼此舊名,至於「將軍」之名則相傳與施琅有關。1683年,施琅率領清兵攻克明鄭,清廷以施琅靖臺有功,以跑馬三日為其業地,西起馬沙溝,東至烏山頭,不料馬跑至今將軍庄一帶便斷腳蹄,因而在此地建「將軍府」為施琅將軍與吳英將軍共用,所經之田園成為「施侯租」,之後施琅率其族人以及吳王兩姓親戚入墾,因而形成「將軍庄」。「當地人亦常簡稱為「將庄」同上)。

引自臺南市政府網站


2025年9月9日 星期二

七股的兩種風景:從黑琵牌的希望,到光電板的憂慮

 

導航地圖上,狹長的道路兩側盡是藍色區塊——是海?是魚塭?還是潟湖?七股到了。這片水域孕育著七股的「七寶」:虱目魚、烏魚、吳郭魚、石斑、白蝦、文蛤、牡蠣,皆與這片水色密不可分。

首站,我們來到臺灣極西的國聖燈塔。這座鐵構燈塔立於沙丘之上,與典型水泥燈塔不同,簡潔而堅毅。清風拂面,藍天白雲下,地面鋪展著綠色馬鞍藤,彷彿一幅靜謐的荒野畫作,流露出一股孤立卻不孤單的剛毅。

接著,前往台江國家公園的黑面琵鷺賞鳥亭,認識生態友善的棲地管理。每年十月至翌年四月,黑面琵鷺南下過冬,漁民若配合曬坪、降低水位、避免使用化學藥劑,並參與鳥類調查,即可獲得輔導與獎勵。這些努力被整合於「黑琵牌」資訊平台,消費者可直接向漁友採購生態友善水產品,透過消費支持候鳥保育。這樣的機制不僅讓人安心,也讓我迫不及待地上網採買,彷彿能以一己之力參與守護。

午餐在五嬸活海鮮,若非熟門熟路,難以發現這間鐵皮屋竟搭建於魚塭之上。餐桌上的三寶——文蛤、牡蠣、白蝦——鮮味十足,魚腥味反倒成了背景。

餐後,搭竹筏遊潟湖,候船時烤鮮蚵無限供應,令人懊悔午餐吃了蚵仔米線。蒸煮與火烤風味迥異,烤蚵更是一門技藝:蚵殼平面朝上,才能保水、順利開殼,這些細節讓人驚喜。

七股潟湖是臺灣最大的潟湖,漁民稱之為「內海仔」,生態資源豐富,是養蚵與捕魚的重要基地。湖面波光粼粼,水下藏著定置魚網與蚵棚。導覽解說中,我們得知蚵苗不需人工投放,只需將串好的蚵殼垂掛水中,讓其自然附著,水道旁堆疊的白色蚵殼正是見證。

中繼站網仔寮汕沙洲,迎面而來的「探更寮」與「和尚蟹」裝置藝術,述說七股的漁村記憶與生態特色。然而,颱風摧殘後的沙洲滿目瘡痍,海廢與固樁護沙交錯,潟湖淤塞、沙洲退縮,漁民生計與滯洪功能皆受威脅。

更令人憂心的是道路兩旁光電板林立,直接架設於魚塭之中。由於租金差距高達十倍,地主傾向租給光電業者,漁民無話語權,魚塭快速流失。種電若與民爭地,奪人生計,恐需再三深思。

我雖是外行人,但總覺得推動綠能,不應犧牲良田與魚塭。這複雜的命題,讓此行多了一分沉重。任誰都知,生態環環相扣——魚沒了、鳥不再飛來,人根本無法安居樂業。

這次七股行,看見了生態的兩種風景:一方面,台江國家公園推出「黑琵牌」水產標章,以確保人與鳥的永續共存;另一方面,一座座魚塭快速地為光電板所取代,卻狠狠地破壞濕地生態與候鳥的食物來源與棲息地。

萬事萬物相生相息。祈願主事者在決策之際,也能放大格局,好好思考。綠能需求雖迫切,但政策規劃更需慎重,考量各方利益關係人,以及其長遠的影響性。何青蓉,2025.9.9


國聖燈塔

七股潟湖一景

七股蚵殼晾曬一景

候船烤鮮蚵

魚塭上的光電板

368小百科

七股區(第72鄉鎮)

七股區位於臺南市的西南側沿海,是南市最西側的區,也是臺灣本島最西側的陸地。漁鹽土地利用高居南市首位。七股區東接佳里區、西港區,西臨臺灣海峽,南隔曾文溪與安南區相望,北與將軍區毗鄰。主要河流有曾文溪、七股溪。本區處濱海地區,多為魚溫潮汐灘地沙洲,生態環境多樣化。植物方面,七股溪、大寮大排有較多的紅樹林(海茄苳),沿海堤岸沙洲多種植木麻黃。動物方面,七股候鳥群聚,每年九至十月到翌年四月至六月最多,包括黑面琵鷺、燕行鳥、小燕鷗,及紅尾伯勞等。引自七股區公所)

取自臺南市政府網站


2025年9月1日 星期一

臺北市信義區之旅——漫步天龍國、重整臺北記憶

臺北101局部
       臺北市信義區,一個看似熟悉卻又陌生的地方。這次因公前往,卻意外展開一場記憶與城市的對話。

清晨,我下了捷運,立刻感受到那裡的氣象萬千。市府捷運站有四個出口,若未事先查明,便可能在出口間迷失方向。詢問路人後,我沿著一條獨立通道前往市政府大樓。沿途店鋪乾淨明亮,名店林立,早點粥品、豆花、點心一應俱全。若非已用過早餐,真想坐下來享受一番,哪怕開會時間迫近。

會議結束後,距離與友人約定的時間尚有餘裕,我決定參觀市府內部。果然,這裡是天龍國的行政中樞。玻璃牆上的標語——「無限可能、看見這座城市的堅持」——傳遞出一股前進的動能。寬敞走道設有舒適沙發、全自動借書站與循環杯借還站等,處處邀請市民共享這座空間。

南北棟之間設有天井,兩側電扶梯直上,氣派非凡。喜歡市府聯合服務中心的親民,每個單位皆有志工駐守,當我靠近時,便主動上前詢問是否需要協助。

離開市府,我漫步於街道之間。中午時分,人潮熙攘。玻璃帷幕大樓晶亮閃閃,各具特色,充滿後現代感。幾何造型大膽、色彩鮮明,甚至有艷紅色外觀建築——這在臺灣其他城市極為罕見。

微風信義的店面設計俐落中帶著豪華氣息。我們選擇一家平價餐廳用餐,儘管如此,那客日式料理的價格仍不算日常,讓我不禁思索生活在這裡的代價。

餐後,我提議前往臺北101。朋友一臉狐疑:「你這老臺北人怎麼沒去過?」我苦笑,啞口無言。多年來,朋友總戲稱我來自「天龍國」,而我總以「臺北真的有那麼不同嗎?」的表情回應。

無須問路,臺北101聳立天際,畢竟它曾是世界最高的建築。我們穿越明亮大廳,精品林立、香氣撲鼻,終於找到通往觀景樓層的路徑。需先至五樓購票,我暗自嘆息,覺得自己彷彿是劉姥姥逛大觀園。

搭上高速電梯,還來不及恍神,已抵達89樓。此處設有服務中心與落地觀景窗,供人拍照打卡。下至88樓,金色大圓球「阻尼器」華麗現身——臺北101的吉祥物。小檔案寫著:「身高550公分、體重66公噸,生於2004年。」我不禁陷入沉思:二十多年了,我竟從未起念造訪此地。

接著,我們登上91樓戶外平臺拍照,俯瞰臺北——這座曾伴我成長的城市。那一刻,彷彿也在俯瞰自己走過的歲月。

向南望去,貓空、木柵環繞臺北盆地,藍天下綠意盎然;向西遠眺,淡水河蜿蜒流過。河畔的大稻埕、中正紀念堂藍色屋頂閃閃,黃色建築是國家劇院與音樂廳,綠色的大安森林公園,以及筆直的信義路——皆曾是我生活、求學與工作的所在。

陽光下,記憶閃爍。儘管臺北近年變化劇烈,閉上眼,我仍能如數家珍。然而眼前的信義區,卻是如此陌生,與我所認識的臺北截然不同。熟悉巷弄裡的人情世故,似乎已被寬敞街道、快速節奏、絢麗名品,以及高聳建築所取代。

終於,我可以坦然回答:我並非成長於天龍國。人稱的天龍國,僅在這一角——市政府附近的信義區,它未能全然刻畫出臺北人生活歲月的痕跡。

這場漫步,不只是城市的探索,更是自我記憶的重整。我將閃耀的信義區,拼貼進我心中的臺北地圖。(何青蓉,2025.9.1

臺北市政府一樓中間通道一景

信義區街道一景

臺北101一景


臺北101吉祥物----阻尼球

368小百科

信義區(第71鄉鎮)

信義區位為臺北市政府所在地。北接松山區,東面為南港區,西面為大安區,南接文山區。原為松山區的一部分,1990年臺北市調整行政區劃時將松南地區劃出信義區,區名源自坐落境內的信義計畫區,並有數家百貨公司林立,以及企業總部、金融總部與臺北101、臺北國際會議中心、臺北世界貿易中心等皆坐落於本區。(維基百科)

引自臺北市政府網站




2025年8月30日 星期六

彰化伸港鄉之旅:一場關於風與知識的邂逅


        離開龍井後,我們繼續南行,越過大肚溪,踏入彰化縣的伸港鄉。久聞「海中小屋」之名,果然遠遠望去,一座高腳屋靜靜地矗立於海面上,美得像幅畫。可惜因潮汐影響,無法近觀,只得隔海揮手致意。

沿著彰濱海線前行,幾乎整條路都是風車大道。一根根巨大的白色風車高聳入天,近距離看著它們隨風轉動,低鳴聲在空中迴盪,聽久了還讓人有點暈眩。

彰化縣自然生態教育中心,位於慶安路盡頭、靠近出海口,又名「白色海豚屋」。建築外觀純白,造型簡約俐落、充滿動感,與周圍綠地、水岸和緩坡巧妙融合,彷彿自然的一部分。

「光電板下的停車場是絕佳的停車處。」領路人話音剛落,現場卻已車滿為患。好不容易停好車,順著人聲走去,只見慶安水道上正熱鬧進行著五彩繽紛的水上活動。平日靜謐的水道,此刻,紅男綠女身著救生衣、划著獨木舟、水上自行車,活力四射。看得我心癢癢地想:早知有此活動,報名參加才更應景。

豔陽下難久留,我們快閃進入自然生態中心。一樓展示區傳遞著海洋與氣候變遷的資訊,也介紹了許多關於海豚的知識。我才知道,中華白海豚出生時全身為深灰色,隨著年齡增長,逐漸轉為獨特的粉白色。有學者認為這是遇熱反應,如同人類在炎熱時臉會泛紅——果真是處處皆學問。

展示區旁設有紀念商品販賣部,販售彰化特產。一則文案吸引了我的目光:「攻佔全台的彰化線西傳奇工廠的逆襲」,上面寫著:「別再傻傻到外地買名產了!您在台南、小琉球、馬祖買的蝦餅,其實都來自隔壁的彰化線西鄉!」果然一眼望去,整排蝦餅皆出自同一工廠。

每次造訪偏鄉,我總習慣順手消費,支持地方經濟。眼前的蝦餅雖然琳瑯滿目,卻不合我口味。正思量著要買些什麼時,入口滋潤不膩的鹿港麵茶突然映入眼簾,毫不猶豫地買了兩包,心頭放鬆,接著便往戶外參觀去。

在領路人的帶領下,我們沿著草皮走上屋頂,遠眺彰濱工業區與慶安水道的風景。回望來時路,望向大肚溪口,那座「海中小屋」依舊靜靜佇立。周邊海域是伸港螻蛄蝦繁殖保育區,緊鄰台灣招潮蟹的故鄉;後方的巨大煙囪則是與大肚溪一水之隔的臺中港。

這趟海線之旅,從臺中到彰化,不僅見識了臺灣中部海岸的自然之美,也隱約感受到生態危機與漁村的凋敝。站在巨大的風車機組下,我驚覺自己對風力發電的認識竟如此淺薄。風車運轉時發出的咻咻風切聲,對附近居民有何影響?對飛禽生態又造成什麼樣的改變?許多陌生的事物,更多待解的疑問,就在這段旅程中悄然浮現。我心底,默默地萌生了探究的念頭。

回家後,查找風力發電的原理,才發現:「風力過強時,風機反而會因負荷過重而停止運轉」,糾正了我原先「風越大越好」的誤解。這下子,真有得探究了,或許下次旅程前,我該先做點功課。(何青蓉,2025.8.30

覆蓋太陽能板的停車場

慶安水道水上活動一景

自然生態教育中心內部展示一景

自然生態教育中心建築外觀一角

368小百科

伸港鄉(第70鄉鎮)

       伸港鄉瀕臨台灣海峽,屬於平原地形,地理位置在彰化縣西北方,北隔大肚溪與台中巿的龍井區遙遙相望,東南與和美鎮相鄰,南面連接線西鄉。在大肚溪入海口處,有大一片的潮間帶濕地,孕育了豐富的生態資源,是知名的賞鳥勝地,更可以看到蚵田、招潮蟹、蝦猴、貝類等。獨特的自然環境,使本鄉擁有「水鳥的故鄉」、「台灣招潮蟹的故鄉」等稱呼,並且劃設螻蛄蝦(俗稱蝦猴)保育區(伸港鄉公所)。
引自維基百科




2025年8月28日 星期四

臺中龍井之旅:浪漫驛站與漁港祈願

麗水驛站
       離開了梧棲,我們繼續沿著台61線南行——這條不收費的西濱快速公路,素有「窮人的高速公路」之稱。一路上,風車如巨人般矗立,與我們擦身而過;火力發電廠的大煙囪愈來愈近,我們抵達了龍井。

領路人說,這裡有一座小巧的漁港。初抵時,映入眼簾的卻是滿目瘡痍的海廢與淤積的沙灘,讓人不禁懷疑這是否真為漁港。失望之餘,細看之下,溝渠與堤防邊仍可見排筏晾曬的痕跡,似乎還有些微漁業活動。領路人解釋,眼前景象是颱風過後的殘留——我選擇相信這只是暫時的低潮。

這裡是麗水漁港,曾是臺中地區六大漁港之一,最早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間。因鄰近大肚溪出海口,潮汐生態資源豐富,自然也成為賞鳥勝地。據說傍晚時分,夕陽會落在海面上,景致不輸高美濕地。可惜我們造訪時尚未入暮,只能想像那片金光閃耀的海平線。

與純樸漁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堤岸景觀平台上一座希臘風情的建築——白牆藍頂、柔美拱門、藍框窗櫺,濃濃地中海情調撲面而來。原來這就是鼎鼎有名的「麗水驛站」。我登上平台,見三兩遊客擺姿拍照,不禁也加入其中,捕捉那剎那的浪漫,彷彿置身異國。

之後,我們沿著堤岸自行車道緩步而行,環顧淤積的漁港、麗水驛站,以及部分傾頹的漁村房舍,心中不禁浮現疑問:旅人匆匆而過,拍照打卡,是否真能為這衰頹的漁村注入生機?

或許因非假日、非黃昏時分造訪,小吃店大門深鎖,私人停車場空空蕩蕩,路邊僅有零星攤販招攬客人。雖然海巡署辦公室仍守在驛站旁,希臘風情吸引著遊客,但也映照出漁港的落寞與反差。

如果能清理淤砂與海廢,重新整頓漁港,也許「麗水」之名能再次閃耀。我默默祈願——願驛站不再獨自浪漫,而能與漁港攜手,讓漁村榮景再現。

麗水驛站一景

淤積的麗水漁港
臺中火力發電廠近景

368小百科

龍井區(第69鄉鎮

本區舊稱「龍目井」,狹義而言,指本區龍泉里附近一帶,村中有一古井,狀似龍目吐珠,常年湧泉,味甘可口,為一勝景, 1920年(日治大正九年),據此名勝而改稱為「龍井」(龍井鄉公所)。

       本區位於臺中市西南部,西濱臺灣海峽,東背大肚山與西屯區、南屯區為界, 北臨沙鹿區、梧棲區,西南端以中彰大橋隔著烏溪(俗稱大肚溪)與彰化縣伸港鄉相望,陸路則南接大肚區,行政地理上東西狹長,南北窄短維基百科)。
引自臺中市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