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里賞花後,車行安眉路上,巨大的高架橋墩現前,兩排樹木擁護著比它們高大的水泥橋墩,形成絕妙景觀。我們到了西部縱貫線舊山線,這一段鐵道從三義、后里到豐原路段,係為「新山線」完工後,最晚一段也是里程最長的廢止區間。
不遠處,舊泰安車站變身為泰安鐵道文化園區。這座車站始建於1910年12月1日設立的「大安溪信號場」,1912年7月1日升為車站,1920年改名為「大安」。1935年新竹臺中地震後,原木造站房毀損,重新改建成混凝土建築,並在車站的後方設立地震復建紀念碑,重建後的站房形式與造橋車站雷同。1937年8月15日營運再開,1955年3月1日改為「泰安」(維基百科)。這點醒我「泰安」源於「大安」,往北大安溪在望,是臺中市與苗栗縣的交界,挺好記的。
舊山線於1998年9月24日停駛後,這裡遺留著鐵軌清晰地記錄下火車快慢車如何在此會車的軌跡。主線與側線平行在月臺的兩側,主線又分兩軌。不遠處主線與側線呈Y字合而為一。陽光下黑褐色鐵軌閃耀著ㄧ股堅毅承載著歲月的痕跡,被綠蔭所圍繞。傍山老樹叢下,矗立的石碑上刻著1935年(日治昭和10年)地震後鐵道興建的歷史,磚紅龍騰斷橋頓時鮮明的從記憶躍出。
![]() |
取自國家文化記憶庫 |
1935年4月21日,臺灣中部發生大地震,新竹州、臺中州地區遭受嚴重的震災,造成此區隧道、橋梁和鐵軌損毀至鉅。魚藤坪斷橋也在此次地震中遭到毀損,成為一座斷橋(同上)。
1980年代,因應臺鐵列車業務擴展,開始雙軌化工程。三義至豐原間路段為縱貫線險峻難行之最,穿過不少丘陵與河川,坡度大彎道急,原線雙軌難度高、限制多,因而在雙軌化工程中大多改線。「新山線」大致西移,截彎取直後比原線縮短4公里,坡度與曲線也改善許多,異地另設新泰安站,1998年9月23日完工通車(國家文化記憶庫)。
后里行,仰望巨大的橋墩,從舊泰安車站串到龍騰斷橋,從舊山線連結到新山線,不僅對臺中線鐵道(即山線)更有感,其地理歷史更活了起來。(何青蓉,2026.7.7)
舊泰安車站體 |
舊泰安車站內部一景 |
舊泰安車站內展示/險峻的鐵道照片 |
閃亮著歲月軌跡的舊泰安鐵道 |
閃亮著歲月軌跡的舊泰安鐵道 |
臺中線震災復興紀念碑 |
368小百科
后里區(第63-2鄉鎮)
后里區位於臺中市北部,古稱「 內埔」,屬於土著拍宰海族(Pazeh)岸裡舊社群之地域。后里地名的由來,可意指開發初期漢人創建村落於麻薯舊社的背後,即代表後庄的意思,所以才得此「后里」名稱。1950年成為臺中市內埔鄉,後因與屏東縣內埔鄉同名,1955年改稱后里鄉,2000年縣市合併改稱后里區(引自后里區公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