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8日 星期二

梓官走讀:賞心悅目,有讀又有食

      


      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這回梓官走讀,多虧在地媳婦寶拉悉心引介,連停車地點都事先規劃好。

第一站我們去了無師自通繪畫與手工藝的尤辰允阿伯家。阿伯現年89歲,60多歲時開始從報紙上模仿畫下一群嬉戲的小朋友,從此沉浸於繪畫與手工藝的世界當中。說沉浸一點也不過分,他家裡牆壁上貼著、桌上擺著,滿滿都是作品,從過往生活記憶中浮現的農耕與漁撈生活自然流淌在畫面上。

豐富又具生命力的藍色海洋襯出漁民捕魚大豐收的精彩。仔細觀賞,每一幅畫作都呈現獨特的海味,不僅那些藍難以形容,畫面的構圖更呈現阿伯強烈的個人風格,靈活靈現地描繪了漁民討海生活的種種。從「跳烏」、「搖鐘網捕魚」到「巾著網」(註1),更進一步記錄了傳統烏魚撈捕魚法。若非這趟路,我還真不知道漁民是怎撈捕烏魚的呢!

辰允阿伯的手工藝作品之一
       除了海水的藍,阿伯畫中的綠更不惶多讓。農夫整地、拔秧、播田、插秧、收割、曬穀等過程,淺灰的藍逐漸滲進了黃,秧稻的綠色分明,從嫩綠到青翠直到橙黃遍地,季節遞移不言而喻。如果不是有身歷其境,絕對畫不出栩栩如生的〈挲田草〉、〈雨天收割〉及〈枯穀忙〉。

第二站我們去了城隍廟,何其有幸請來廟公幫忙解說。不說不知道,梓官城隍廟歷史悠久,創建於1800年(清嘉慶5)年,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曾經有過二次的整修,以及一度的全面重建,完成全面重建是1980年(民69年)。重建後之城隍廟,廟貌堂皇、燕脊石獅、雕欄畫棟,結合了現代與傳統。

提到城隍廟的歷史久遠,正殿左側廂房右壁內牆嵌入一塊「碑記示禁」石碑適足以證明。碑文中記載當時規定的「乞討法規」,內文寫著:「乞丐可向有工作者按季索討銅錢21文,但不能向無工作者乞討;如遇喜慶婚事可乞討首銀兩錢,喪事凶事則不能強索騷擾」,不僅顯示城隍廟在地方民眾心中的地位,更充分顯現城隍主司賞罰分明,是除奸警暴的神祇。

在導覽中,廟公特別講了一段當年重建時,拆門板有眼不識泰山,差點賣出廟寶的故事。原來城隍廟的兩扇門是臺灣國寶彩繪大師──潘麗水的遺作,門神的眼神栩栩如生,會隨著觀看者的視線移動,祂們的腳也會跟隨著人們轉動方向。

不想當有眼不識泰山的人,趕緊查了一下,潘麗水(1914—199548日),1914年(大正三年)生,臺南市人,人稱「麗水師」。曾入選第五屆日治時代「台灣美展」、1993年獲民族藝術薪傳獎。他的畫作目前仍保留在許多廟宇中,其1973年在大龍峒保安宮正殿迴廊完成的七幅壁畫,被視為其經典之作,高雄三鳳宮則保存了其門神彩繪顛峰的作品。高雄哈瑪星代天宮擁有潘麗水壁畫、油漆畫、泥塑、浮雕、擂金、彩繪,以及梁坊畫等各種創作的集大成(註2)。下次有機會去這幾間廟宇參觀又多了一些關注點!

長話短說,此行走讀還參觀了社區彩繪、古厝等。最後一站的目的,不用多說當然就是促進地方經濟。得來全不費工夫,除了城隍廟隔壁巷子的豆花與愛玉外,城隍廟旁第一公有市場,不僅有新鮮的黑輪、剛下鍋的蔥油餅與餡餅,加上廟口市集切好的鳳梨,讓此行回家後的晚餐有了著落,更是快哉!(何青蓉,2024.5.28

保福榕公:推估樹齡有214年

梓平社區古厝
梓平社區彩繪一景

1傳統烏魚撈捕魚法

2:引自維基百科。

368小百科

梓官區

        本區位於高雄市西部沿海。北臨彌陀區,西濱臺灣海峽,東鄰橋頭區,東北連岡山區,南接楠梓區。產業以農業和漁業為主,設有蔬菜專業區,是南臺灣重要的蔬菜生產中心。

取自高雄市政府網站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