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走訪三峽,可遮雨的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成首選。下了車,映入眼簾的是圓形的土樓建築,中國福建有土樓我是知道的,但從沒想過土樓是客家人代表性建築,參觀時的疑惑直到稍後查詢維基百科方才解開:土樓是華北-中原地區的漢族移民為了躲避戰爭而遷移至南方定居的全家大院,出於安全考量,極端強化了建築的防禦功能。雖然在福建漳州和泉州地區也有閩南人居住其中,不過的確以客家族群居多(註1)。
「逢山必有客,逢客必有茶」,客家文化園區樓下的展場布置了「好客風味喫茶所」,介紹台灣五大客庄茶區特色。三峽著名的是碧螺春,因為丘陵地勢氣候涼爽,雲霧圍繞,土質良好,成為種植碧螺春的絕佳處所。獨有的本土茶樹「青心柑仔」,以春、冬兩季手摘一心二葉嫩芽,進行揀剔,不經發酵氧化,手工炒製,搓團焙乾,顏色多呈鮮綠色。
提起茶,香氣不可少,展場布置了體驗區,展出各種茶配方,並設計了器具讓觀眾吸入香氣做一比較。海街柑味綠茶是由碧螺春綠茶粉3克,加上紫蘇2片乾葉,和柑橘果柑1克而成,聞了讓人難忘,直想找機會複製那香氣。
當然,三峽的香氣不止於茶。走到老街撲鼻的竟然是金牛角麵包,有各式各樣口味,原味、菠蘿、菠蘿巧克力、黑糖、乳酪、咖啡、紅豆麻糬、金黃起士、鳳梨、蔓越莓麻糬、抹茶紅豆、黑糖珍珠,而且每一商家都大排長龍,分不清楚哪家是正宗的。人越多,我越躲,找了一家看起來人少的豆花店解渴並歇腳,雖然不見經傳,口味其實也不差。
話說回來,逛三峽印象深刻的還是老街(民權街一帶)的房子--紅磚拱廊建築、巴洛克式立面牌樓,直叫人想起臺北市的迪化街,以及大溪老街。三峽老街始創於18世紀中葉,日治時期1916年(大正5年)開始,在日本政府的主導下,由住民自費將傳統街屋形貌改造為仿歐風立面,以古希臘柱式、古羅馬拱門以及巴洛克裝飾,建構當時廣為流行的歐風街道風貌,融合了洋樓風格元素、日式家紋及漢人文化圖像(註2)。
老街房子上的刻字代表姓氏、姓名、行業或店號,這當中以刻有「染」字的店為最多,顯現三峽曾是北台灣染布業重鎮,因為這裡是藍染的植物染料「大菁」主要產地。這又說明了稍早在客家文化園區二樓展出的《步入織夢》,以藍染為主角,透過客家故事跨界結合刺繡、編織、金工及纏花,呈現出不同客家夢境展覽的巧思。還有,終於知道老街原本是一條染布街,「三角湧染」之名不可不知(註3)。(何青蓉,2024.5.17)
註1:維基百科福建圍樓。
註2:維基百科三峽老街。
註3:欲知三峽藍染的故事,請洽三角湧文化協進會。
368小百科
三峽區
三峽區,舊稱「三角湧」,因處於大漢溪、三峽河(三峽溪)、橫溪三河的匯流之口,故名三角湧。日治時期1920年(大正九年),將三角湧改為日語發音相似的「三峽」。
本區位於新北市西南部,臺北盆地的西南隅,三面環山,僅西北一隅面向大漢溪河谷平原,是新北市僅次於烏來區的面積第二大區。東為新店區、烏來區,南為桃園市復興區,西為桃園市大溪區,北為鶯歌區、樹林區、土城區。
取自維基百科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