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6日 星期五

女性學習

 女性作為學習者》

學習在性別上真有差異嗎?這些年來社會大眾開始區分生理性別(sex)與性別(gender)兩者,後者並非中立的事實,或根植於解剖學上生理性別的差異。性別說來是一種社會關係,並在日常互動中持續地改變、創造與重新創造,甚且可以說性別關係就是一種權力關係。

本書(註)採取女性主義的立場,認為書寫女性學習時不該假設男性的學習必然與女性不同或相反。不過,對於女性學習的瞭解,尤其是知道女性主義者如何處理分歧性(diversity),有助於提供我們對於男性與女性學習新的思考方式。

女性主義教育學有各種立場,整體而言均在不等的程度上包含五個相互關連的主題:(1)知識的建構、(2)聲音、(3)權威、(4)認同是種改變,以及(5)位置性,或處理基於社會結構的種族、階級和性取向的差異。

本書採取多重的女性主義與女性學習的觀點,將性別置於分析的核心位置。就社會脈絡的角度理解女性學習,包含注意到性別角色和規範的社會決定性因素,作者們採取的立場較接近於後結構主義的論述。

後結構的女性主義理論著重對多重壓迫和特權系統的互動關係的理解,強調個別女性如何回應其獨特與特殊的壓迫經驗,研究焦點之一為語言作為事實建構的手段。不過作者也認為這個理論的缺點在於無法說明為超越壓迫,哪種個人的與社會的改變是需要的。

本書提出一些女性學習的主題:社會脈絡、認同、自尊、聲音、連結性與轉化,這些主題同時存在如同萬花筒般,每個人從不同角度可看到各主題交織成不同的面貌。由於篇幅有限,在此僅就「聲音」做一說明。

以聲音為譬喻連結學習,它的內涵有多種,包括:聲音是種說話(talk)、認同,及力量。首先,聲音是種說話關注女性說話的方式。一般而言,人有兩種說話方式,「關係性說話」(rapport talk)強調透過說話維持關係,「報告性說話」(report talk)焦點在使用說話以建立個人的權力和控制,其特徵為冗長的獨白、說話者間競相控制對話,和主題之間突然的中斷。研究指出,通常女性採用前者,不過並非所有學者均同意此點,因為說話方式還與社會性別和文化有關。

其二聲音是種認同,關注女性的認同如何反應在她們所說的、表達的觀念和想法中所流露出的信心。這譬喻又可區分為:給予聲音、發展聲音和重新宣稱聲音(reclaiming voice)。就後結構主義的觀點而言,多重聲音反映出認同的多重面象;聲音是由社會文化因素與個人經驗建構而成,認同間彼此的不一致和矛盾影響我們經驗到的多重的聲音;聲音是持續在進展中,透過聲音,我們持續地創造和再創我們自己,給予聲音本身即是認同發展的過程。這過程中,相互支持性的對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女性如何發展與表達認同是學習的一個重要的面向。

其三聲音是種力量,重點在於女性在特殊情境的力量和影響力;強調她們集體的認同和壓迫,及面對壓迫挑戰所採取的手段。此點可就個人的和集體的聲音兩個面向而言。就個人而言,女性可能使用沈默作為抗拒的工具;沈默是否成為一種抗拒的力量則與文化有關。就集體的聲音而言,反映個別的女性如何認同女性集體的經驗,和學習以集體的聲音表達。此種觀點認為女性的學習受到不平等的權力關係所影響,女性學習的目標可放在透過表達和肯定她們的興趣、需求和經驗中,獲取個人和集體的力量。

當前的教育強調個別差異與主體性的發展,本書雖出版於20多年前,上述關於女性學習的論析仍值得教育者思考。(何青蓉,2023.10.06

註:Hayes, E. & Flannery, D. D. (2000).  Women as learner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