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4日 星期三

知識、差異與權力

《知識、差異與權力-受「女性的認知方式」啟發的論文集》

臺語有句俗諺:「囡仔人有耳無喙」,我國的文化中更有「沉默是金」的說法,究竟「沉默」代表了什麼意思?一反過去,當代社會卻又鼓勵大家要勇於表達自己。「發出聲音」這件事情顯然受個人所處的社會文化所影響。關於這件事情的意涵,美國的女性主義者做了深入的探究,發現它涉及女性的認知方式,乃至知識與權力的建構。

1986年出版的《女性的認知方式》(Women's Ways of Knowing)一書(註1)即是經典之作。該書從訪談135位各種背景者中,歸納女性的認知方式有五種立場:1.沈默、2.接受式的認知、3.主觀性認知、4.過程性認知,含分離性認知和建構性認知,以及5.建構性的認知。

現在大家讀來或許不陌生,但在當年該書挑戰了男性化模式知識的理性主義、分離性與虛假的「客觀性」,並將教師的照顧者與促進者的角色結合在一起,提供了「連結式教師」的模式,激起美國學界很大的回響。

十年後,為澄清該書所引起的疑義與討論,原來的作者邀請學界同好出版了《知識、差異與權力--受「女性的認知方式」啟發的論文集》(註2),書中討論到一些議題,包括:女性是否有其獨有的認知方式?女性的認知方式與理性的關係為何?認知方式是否具有發展性?性別、知識與權力的關係又為何?我個人特別有興趣的是最後一個議題。

有作者從結構性因素,如種族、階級與性別關照有色人種女性社會認同發展的經驗,發現那些女性經歷了五種特殊的機制:憤怒、沈默與坦率直言、退縮、意識的轉移,以及多重語言的發展,進而主張知識的產生和意識的轉移是更結構的與政治的。又有作者就西方認識論的危機、文化差異如何創造並限制地方性知識系統資源的觀點指出,女性的認知方式的形成來自於其生活或歷史的差異與權力關係的位置上的差異。

作者們認為:女性認知方式係在西方主流知識系統的邊緣發展,一語道破我們所認識到的知識相當程度上是西方主流文化的產物。在我任教的課堂討論中,不只一次學生們同聲表示,一點也不訝異自己經歷過的「囡仔人有耳無喙」的「沈默」階段。而中華文化向來重視「群己關係」,所以強調「連結性認知」似乎也不是那麼難以理解。

在這些討論中,我們更能確定個體的發展無法置外於特殊的文化環境與歷史背景,尤其在此西方理論大量引入國內之際,貿然接受,而企圖直接驗證它們勢必是行不通的。至於本書討論的其他議題歡迎參考我當年撰寫的書籍介紹(註3)。(何青蓉,2023.10.04

1Women’s Way of Knowing中譯本書名為「對抗生命衝擊的女人」,蔡美玲譯,1995年遠流出版公司出版。

2Goldberger, N. R., Tarule, J. M., Clinchy, B. M, & Belenky, M. F. (Eds), (1996). Knowledge, difference, and power: Essays inspired by women’s ways of knowing. New York: Basic Book.

3:何青蓉(1999)。書籍介紹:知識、差異與權力--受「女性的認知方式」啟發的論文集。成人教育雙月刊,4853-5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