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1日 星期三

希望教育學

《希望教育學-受壓迫者教育學的重生》

希望作為一種本體論的需求,需要定錨於實踐當中。」~~Freire (1994, p. 9

談到解放教育,佛雷勒(P. Freire)的《受壓迫者教育學》是經典,然而他的另外一本鉅著《希望教育學-受壓迫者教育學的重生》(註1)重要性不可言喻,他對後者的定位是:「以希望來對其所說的做一些新的詮釋」,亦即對他在《受壓迫者教育學》中提出的各種概念及主張,都再詳細地加以詮釋,故有學者認為要對佛雷勒理念形成有一整體了解,從《希望教育學》是可行的。

從《受壓迫者教育學》到《希望教育學》,兩書間隔了二十五年。前書是1968Freire流亡智利期間時所著。在19601970年間拉丁美洲經歷政治和經濟鉅變,其時Freire在巴西所推動的教育計畫埋下他後來受軍政府流放的命運,而後書是在1992年完成初版(英文版則在1994年)。在這中間,佛雷勒歷經人生的各種重大經驗,對其思想啟迪、思緒整理以及概念的精緻化都有極大的影響。佛雷勒自稱《受壓迫者教育學》係在一種歷史的緊張地困頓時刻中寫成,但在《希望教育學》則是充滿了誠實、自我反省、再次強調對話和反威權的主張。

談到《希望教育學》,就必須了解佛雷勒關於「希望」和「無望」的看法。他提出:(1)「希望」是進步主義教育整合的元素,相反地,「無望」則是一種由經濟、歷史及社會的壓迫力量所生的具體存在,並且因為缺少對現實的批判知識而變本加厲。(2)「希望」是人類的本體論/存有的需求,而「無望」則是希望失去了方向,對於存有需求的一種扭曲。(3)「希望」這種存有的需求必須要有實際行動始成為歷史的存在,而「無望」與「絕望」則同時是造成怠惰和停滯的因及果。(4)「希望」和「夢想」幫助人了解人類的存在,同時需要透過鬥爭來加以證明。

至於形塑希望的要素則有賴語言、増能、對話和提問式教育,以及鬥爭。首先,語言是一種能夠同時促成宰制或自由的有力工具。佛雷勒強調要了解、認識及尊敬群眾透過其語言所表達的「生活經驗的知識」,並且提醒進步主義教育者要重視群眾發展其語言,如此才能浮現及回復真實,描繪出民眾對新世界的想像、設計及期望。其次是增能,有兩項重要的手段,第一是使民眾能對教育內容具有民主參與的權力,及第二是使民眾能透過對世界的批判性覺醒而能從事對話式聯結。其三是對話和提問式教育,這是達到人民增能、運用語言、獲得公民權,以及形成認同的主要方式。其四則為鬥爭,他認為鬥爭是政治歷史的實務。

《希望教育學》是一本半自傳體的文章,其中交雜了佛雷勒個人的經歷、對各種事件的反思(如對於聽眾的反駁和自己的尋根之旅)、對受壓迫者的觀察和處境的理解與同情,以及對進步成人教育者應有的理念和解放教育的想法,內容精彩及情感豐富。文中提到拉丁美洲政治和歷史情勢的一些背景,或許是讀過這本書之後應當再回頭閱讀的素材,如此才能對形成佛雷勒的知識及行動脈絡更深層的認識。想深入認識佛雷勒思想者絕對不能錯過這本書,推薦給大家。(何青蓉,2023.10.11

註:Freire, P. (1994). Pedagogy of hope: Reliving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New York: Continuu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