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實務;學習、意義及認同》
經常我們從個人的角度看待學習,然而社會學習理論者(註)主張,學習也是種社會參與,是種主動的參與到社群實務的過程,這過程涉及意義、實務、社群,及認同等元素。
實務社群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雖不正式但隨處可見。對個人而言,學習意味著參與並貢獻於他們的實務社群;對社群而言,學習意味著重新定義它們的實務,並且確認新一代的成員;對組織而言,學習意味著支撐相互連結的實務社群,組織因而知道它知道些什麼,且因此變得有效率和有價值。
社會學習理論處於兩個知識傳統交會之處(如圖)。縱軸是社會理論傳統,反映出社會結構或社會行動放在首位的緊張關係。上端為社會結構理論,著重機構、規範與規則,強調文化系統、論述與歷史,尋求解釋的結構,說明社會型態。下端為情境經驗理論,著重日常的存在、即興創作、協調、人際或社會互動的動態性,強調主體性和意圖,及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
水平軸線的一端是社會實務理論,強調參與世界的方式,關心日常的活動和真實的生活處境,強調社會系統所分享的資源,是透由群體組織協調其活動而進行。另一端則為認同理論,關心個體及社會對群體的文化詮釋、以及創造並使用身分的象徵,以了解個人透過個體與群體相互建構關係的形成。
學習作為一種參與處於兩軸交會之處,它發生在我們參與行動及互動中。學習根植於歷史文化當中,複製並轉化它所發生的社會結構,在實務演化中包容了新的成員,成員產生認同的發展與轉化。這論述饒富意義,讓我們不忽視社會結構與歷史文化對個人學習的影響,同時不過度輕忽個人在參與中可能有的貢獻。當然,更細緻的討論會涉及集體性與主體性,權力與意義等理論,有興趣者可以詳閱本書。
此外,本書的作者在實踐社群的實務推動上另外有一本著作《Cultivat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A Guide to Managing Knowledge》,中文翻譯為《實踐社群—推動學習型組織之輪》(註2),並獲《第五項修練》作者彼得.聖吉(P. Senge)推薦,在此一併提供想推動實踐社群者參考。(何青蓉,2023.09.18)
註1:Wenger, E. (1998). A social theory
of learning. In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 meaning and identity (pp.3-17). NY:
註2:愛丁納.溫格(Etienne Wenger)、理查.麥代謀(Richard McDermott)、威廉.施耐德(William M. Snyder)(著);黃維(譯)(2003)。實踐社群—推動學習型組織之輪。臺北市:天下遠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