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人教育中發展教師風格》
很多人擔心人工智慧出現後,其工作角色被取代,教師會不會被取代?我不了解人工智慧,但自問:「教師的獨特性在哪裡?」教師是人,有血有淚,這部分大概難以被取代,但是如果沒有慎重對待,不管有沒有人工智慧出現,教師就會先陣亡。
成為教師是個教師生涯中持續成長與發展的過程。就像生命,這過程是持續的且在改變中的,教師需要花時間去認識他們自己。教師的挑戰在於許多不同的情境組成他/她的世界,是加諸在教師自我的內在世界之上。教師也是父母、小孩、朋友、同事、伙伴、伴侶,所有在其他脈絡的這些角色都仍然存在教師這同一個人身上。(至此,想到開學了,據說家長都很開心,但教師彷彿掉入地獄,同為父母與教師者的心境又如何?)
教師這一角色,提供中介學生與知識的三種事情:(1)結構,指教師可幫助學習者結構他們的學習經驗成為有意義的順序;(2)評估,指教師是批判和刺激對話者,以及(3)支持,指教師的興趣和激勵是創造環境,以強化動機的關鍵。換言之,教學是人與內容、環境和學習的連結。
教師是教學元素的連結者,要讓這些元素發生完整的作用,教師必須是真實的(authentic)。教師能作自己本身嗎?所謂「作自己」指的是教師在課堂上的真實性。真實性指:確定言行是一致的、承認錯誤、分享自我層面,及尊重學生。其中,一致性(congruence)指教師的行為能真正地符合他/她所說的,言行一致最終唯一的方式是真正成為自己本身。成為自己本身,可能意味著承認錯誤。
教師要做的事情是平衡的行為,知道自己個人與期待自己作為教師的平衡、自己對於學習者的信念和教學現實的平衡,以及受到真實世界問題的干擾後如何維持任務之間的平衡。覺察自己本身和覺察學習者之間的平衡,以及創造學習必要的舒適,和刺激學習所需的熱誠和能量的緊張之間的平衡。
人類的互動不是價值中立的,我們都有信念和對於每件事情的看法,所有教師都有關於內容、環境、團體及個人的價值衡量。教師朝向思考與行動的一致性,不必然改變這些價值,但是會覺察到它們,並且覺察它們如何呈現在教與學之中。
談到教師,因而無法與教師是誰這個人區分。教師要去尋找的不是一個工作描述,而是一個架構了解個人關於「教師」的信念,讓他們能夠最終朝向自我願景的實現。這樣看來,人工智慧在取代教師一職上,可能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當然有血有肉的我們,在發展成為真實的教師的過程中,還要更加努力。分享給不想一開學就掉入地獄的教師們,共勉之。(何青蓉,2023.09.16)
註:Heimlich, J. E. & Norland, E. (1994). Developing teaching style in adult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以上摘述自本書第7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