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8日 星期四

好的書終身受用

       即便是買一瓶洗髮精,是因為機能、品牌、價格、親友推薦或者其他?這些都是價值判斷。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做決定,小小的決定看似不起眼,卻往往左右我們的生活並成為行事的依歸。這種種價值加起來就構成信念,信念之間若彼此相互呼應就構成我們的行事哲學。一般人可能不自覺也不會花時間去釐清它,但身為教師,如果沒有自知之明,教學的勇氣從何而來?

有些書讀過就忘,有些書讀過終身受用。J. W. Apps教授的這本書(註)是後者,並非我熟讀它的每一個章節,而是這本書教我如何做哲學思考。當年Apps教授在課堂用書中的方法教導同學們釐清各種教育概念。

有時我們的課堂像似勞作課。記得當討論到教育是什麼時,那天老師拎了幾袋文具進教室,要我們分組動手做出「教育」,有歪七扭八的迴紋針串出的教育,還有中規中矩拼貼出的學校、教堂及圖書館。之後,經各組解說,我們看到原來抽象概念背後有著不同的假設,不僅釐清自己心中對於抽象概念的認知,更清楚教科書所說的往往僅是作者一方的觀點。

從這裡開始我學會思考,看到自己的立足點,乃至有能力作批判性思考。因此當期末作業是撰寫一篇個人的教育工作哲學時,我生平第一次能夠用完整的整的架構去檢視自己。Apps教授的這本書提出的架構很簡單:檢視自己關於成人學習者、學習目標、教學題材,以及教師和教與學的互動信念。

以教與學的互動為例,當年我用了一個比喻,將課程與教學當作架一座橋,連接了教師和學習者。因此在規劃課程與教學時,我不僅需要專業的知能,更要瞭解學習者的特性和需求。教學是否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如同橋樑的設計流量與承載量密不可分。橋架設在河流上,河流是教學所處的情境脈絡,水深、流速都影響到這課程與教學設計。經過當年的釐清,迄今我基本上還是抱持這樣的信念。

好的書終身受用。這些年來我多次借用Apps老師的理念和方法,一次次點亮學生與我的心,讓我更相信協助學生們建立個人教育工作哲學的重要性,不是讓學生去咬文嚼字投靠某個哲學派別,而是去釐清自己的教育信念;對習以為常的事物產生疑問、質疑理所當然的觀念,開始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周遭的事物。這就是自知之明,也是教學的勇氣最佳的後盾(何青蓉,2022.12.08)。 

註:Apps, J. W. (1985). Improving practice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