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8日 星期四

重返、囈憶大稻埕


       北上開會,下午剛好有點時間,聽說大稻埕變得不大一樣了,決定去走走。

搭捷運從民權西路站下車,分不清東西南北,問路人延平北路在哪裡?路人遙指遠方陸橋處。走近了,恍然回神不就是臺北大橋嗎?小時候每天上學必經之路,只是當年的橋簡單俐落,哪有這麼長的高架便道,霸佔了民權西路。

從大橋頭左轉延平北路,母校太平國小靜靜佇立在高聳的樹林後,我在圍牆外探頭探腦,很想進去看看,終究鼓不起勇氣。馬路對面永樂國小超小的正門仍如往昔緊閉。

經過半個世紀,走在曾經熟悉的路上,我一路張望尋找似曾相識。先確定載我回家的14路公車是否仍在?卻只見相仿的641路。延平北路上第一唱片行搬家了,應在第一劇場對面轉角,居然門開在保安街轉角。尚好記憶中的銀樓、佛具店、功學社、十字軒糕餅店,以及義美食品陸續出現,只是少了阿瘦皮鞋。

轉入民生西路,台灣最古老的西餐廳波麗路(1934年迄今)還在,對面的杏花閣也如昔。小時,從學校走到民生西路口就覺得很遠了,今天我倒是一直走,走到南京西路口,北門城樓在望。

南京西路上滿街的手工藝材料行,毛線、繡線、串珠,想起童年客廳即工廠的歲月。塔城街上一間間布行如故,好久沒有穿訂做的衣服了。現在成衣到處都是,當年沒得買,好不容易做一件衣服,媽媽買布料時總會和店員多要一、兩吋,袖口的花樣、裙擺的折邊就有了。

迪化街熟悉的蔘藥行、滿滿的南北貨之外,多了好些文創商店。整修過的洋樓、日治建築,新與舊比鄰而居,間間門面挺有看頭,以前怎麼沒注意到?雖然不是放假日往來行人還不少;這一路上我至少遇到三群中學生,顯然在做戶外教學。看來迪化街轉型還蠻成功,不消說吃的、用的東西,連郵局都讓人驚喜。大稻埕變得與童年的它大不相同。

為了確定我還認識它,買一張大稻埕地圖研究一下,順便向年輕的店員提出我對於第一唱片行位置的疑惑,以及地圖上沒有阿瘦皮鞋等等。

走了二、三小時,一路上不斷向我招手的糕點、飲料、小吃威力終於猛然爆發。不由自主地,我踏進了一間不知名的店,展示著各式古早糕點,選了桂花芝麻鬆糕。入口才知道原來外層是用米做的,與包在裡面的餡配搭出一種淡淡的甜味,附贈的一小口茶更為芝麻糕襯托出一股香氣。

才踏出店,抬頭看到對門賣杏仁豆腐,又是首選。只是端來時真的有點失望,豆腐沉入湯汁中,平凡無奇,是原味的。不過杓了一口發現,那看似平淡的湯汁咬起來竟然有點口感,是杏仁起了作用,挺有味道的呢。

此行味道雜陳,說最後一件太平天橋。回到延平北路上,就是那座從母校跨去永樂國小的人行陸橋,那可是臺北是最資深的陸橋!有多古老?建成時我才小三。一晃半個世紀過去了,有些記憶還真實不虛,但有些也真的模糊了(何青蓉,2021.04.07)。




·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