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初抵美國看到外表綠色油亮亮的櫛瓜,誤以為是肥大的小黃瓜。帶著對小黃瓜多汁且脆的渴望,立馬買回去炒了一大盤,殊不知入口卻是既軟又爛,是過熟小黃瓜?當下整盤被我倒掉。後來,老美室友竟然用它來做馬芬(muffin)。烘烤出的外表呈咖啡色澤,質地既鬆且實,又不似巧克力蛋糕那般甜膩。一大條櫛瓜既可炒菜又可做蛋糕,經濟實惠。
一口台式英文讓我總是難以啟齒。在美國上課時老師總是鼓勵學生發言,並給予充分的尊重,不管她/他講的內容為何。相較於我在台灣所受的教育,要求有正確的答案,可以想見開始時我是多麼無語。發言之前總是要琢磨再三,確定自己的文法、所想的內容是否正確。但是,一次、兩次,聽同學的發言有時心裡總會想:這是甚麼東西,亂扯一通。才明瞭英文雖然不佳,但不代表沒有腦袋,我一點都不比他們差。自那刻以後,每次上課先舉手再說。
2003年在社區大學開設多元文化課程給新移民姊妹和本地婦女,有位新移民姊妹怯怯地說出她剛嫁來台的經驗:「每天夢見搭飛機護照丟了、與親人失散、趕不上飛機」,那不就是我當年留學美國第一個月每天的夢境?又有位越南裔姊妹在高雄市三民區開了一家小吃店,或許是招牌明顯,許多研究生找她發問卷做研究。有次無意間她提到此事,還說那些研究生問卷編制哪裡、哪裡有問題。我聽了不禁大笑!有機會真的要找她來我課堂分享。
海倫凱勒(註)從小既聾又啞,蘇利文老師開始教她時,海倫不知道所學的手語和外在事物的關係,經常答非所問,不僅讓蘇利文老師很挫折,自己脾氣更變得很暴躁。但是蘇利文老師相信海倫終要與世界有所連結,最後海倫真的不僅做到了,更學會多國語言,成為著名的社會運動者。
每個人都有與這世界溝通的方式,語言只是其中之一,不會用我們熟悉或者共同的語言與這世界溝通,並不代表這個人比我們笨、是弱勢,不會思考。櫛瓜不是小黃瓜,雖然兩者外表看起有點相近,用同樣的方法烹煮鐵定會失敗;同樣是人,不同的族群、階級、性別、年齡者都有各自的特性,設法用對方的語言和他們溝通,肯定會發現每個人的獨特性(何青蓉,202001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