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行事曆,看著這兩個月填滿的行程,不禁起煩惱,好似被誰壓迫,一點不得空閒。為何會出現這種心情呢?凡夫如我,老實說,隱約中總覺得要有自己的時間,宅在家裡,才是自在!知道自己又有點卡住了。
前幾天,出差台東訪視樂齡中心途中,不斷思索,必須在忙碌中找到意義。有思考,就有轉圜的空間,也真的如此。譬如,聽了某中心的原住民工作者一番話後,比較了解,為何該中心多年來就僅兩位教師撐著,而且都是外地的人士。想像在前不著村、後不著院的地方,沒有宗教信仰撐著,怎麼能夠長期往返平地與山巔呢?
還有,母語的使用,即便是原住民部落小學生,還是侷限在課堂中;老人家的寶貴經驗即便口述出來,錄音帶的轉譯還要等牧師有空。太多的困境,不是外人一下子可以理解的。當下我大膽建議,透過簡單的課程設計,教導小學生採訪老人家講述生命故事,不僅可讓小學生練習母語,還可打破代間隔閡並傳承部落文化等。
輔導訪視,說是為協助各中心解決問題,反而幫助自己走出困境。在微光中,我看到自己存在的意義。一方面,開闊了對於真實世界理解的角度;另方面,在人我互動中,多少貢獻於這社會。就這樣,體會到「自在」(at home)不必然要宅在家,而是要去創造一種與周遭人事地物良善的關係。
話說回來,在平常生活當中,因忙碌之故,許多事情就囫圇吞棗過去,不暇思索。最後,剩下的記憶就僅是忙與茫。心生不喜之餘,看不見經歷的每件事情對自己的意義,乃至忘記初衷。「遭遇任何事,莫撓歡喜心;憂惱不濟事,反失諸善行」,一切時處當視為莊嚴!重新翻閱行事曆,憂惱開始散去。絕對要經常思惟,肯定所做事情的價值,否則路是走不遠的(何青蓉,2017.9.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