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國家雙語政策下,近幾年學校開始積極推行英語授課,前不久所務會議主席徵詢大家意願,我第一個表示有困難,想起赴美留學時學習英文的種種。
入學報到的第一天,現場立即做英文能力檢定,被分派修習了一門英文課。一年之後,研究所辦公室寄來一封信要求我再去考一次托福(TOFEL),尚好我得高人指點,寫了一封陳情函給所辦,說明我第一年所有成績都得A,並且在學校接受我之後又考了一次托福成績為576。最後所辦回信表示:教授們同意我豁免,不過要我找機會好好練習口語英文。
儘管如此,我心知肚明自己的英文從口語到書寫都有待強化。初抵美國,開口講話需反覆在心裡打稿、上課反應慢半拍,作業則靠好心的老美同學幫忙校正。
暑假,我決定強化英文書寫能力,在圖書館寫作研究室約了六週的輔導課程。一兼二顧,我選了一本很硬的研究方法論書籍:《社會與教育研究的知識與價值》(Knowledge & Values in Social & Educational Research)(註),並與教授約定每週閱讀一章,撰寫摘要文章並與他討論,心想至少因此對於實證、詮釋及批判等各種研究取向會有完整的認識。
現在想來當年心實在有點大,這樣子學英文只是吃力不討好。這本書收錄了許多大咖的文章,如社會學界的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的〈關於系統地扭曲的溝通〉(On Systematically Distorted Communication)和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學校作為一種保守的勢力:學術與文化的不平等〉(The School as a
Conservative Force: Scholastic and Cultural Inequalities),即便是用中文閱讀也需要費相當的功夫。因此三十多年過去了,沒再翻閱過一次,未來得及閱讀的章節仍然如新。
重點是我的英文能力有沒有進步?應該有一點吧!不過研讀過的章節內容全忘了,唯一肯定的是透過不熟悉的語文學習效果事倍功半。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將心比心,我還是覺得用中文授課較為切實(何青蓉,2023.01.30)。
註:Bredo, E. & Feinberg, W. (Eds.) (1982).
Knowledge & values in social &
educational research.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