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包容始於理解。前幾週上移民成人教育研究課時,討論到國家界線的劃分問題。想起當年在美國讀書時做的一個小組報告:〈Hmong people在美國社區領導議題〉。那是我第一次接觸Hmong人,那是一個怎樣的民族呢?如果提起苗人,許多人並不陌生,就是在中國西南邊界省份,如四川、雲南、貴州的少數民族。不過Hmong人不喜歡被稱為苗族,認為「苗」字有歧視的作用。
Hmong人是住在山上的打獵民族,移居美國是因為當年協助打越戰之後流離失所變成國際難民,因此被遷居到美國許多城市,麥迪遜(Madison)只是其中之一。不幸地,麥迪遜地理環境和Hmong人的原居地完全不一樣,這瓦解了他們的社會結構和領導行為。
以狩獵維生的Hmong人去到美國中西部大平原,尤其是一個連釣魚都需要買執照,釣到的魚需要量尺寸才能取走的地方,隨便狩獵是犯法的。因為語言隔閡與社會文化制度的差別,老一輩的人心心念念想回到他們的原居地。
受訪的年輕Hmong人告訴我,他的祖先是蚩尤。在異國,透過英語聽到這說法,不啻天外飛來一筆,中國歷史上不是傳說黃帝打敗蚩尤嗎?接著他又提到,他們的祖先打敗仗以後被迫南遷到中國湖南省,之後又繼續往南遷,撤退到中國和東南半島的邊界(註),這對我而言是一個文化震撼。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一個原來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的民族,一刀劃分,被迫成為中國人、寮國人或者越南人,國家疆界與惡的距離竟是這般地接近!似乎更能同理台灣原住民的處境,以及那些在爭戰中流離失所的國際難民;報章雜誌的報導、書本上的族群、國家及多元文化等抽象概念,不再那麼遙遠(何青蓉,2022.01.08)。
註:維基百科上關於蚩尤的傳說與源流考證提到:蚩尤部落於涿鹿之戰中敗於黃帝、炎帝的部落聯盟。部落族人四散。其中一部分族人歸附炎黃部落的華夏族,一部分南遷。中國四川、貴州及雲南等地苗族區流傳的「格蚩爺老」傳說中,「格蚩」意為爺爺、老人,「爺老」是英雄之意,是否就是蚩尤,尚有爭論。不過,一些苗族史詩、歌謠、傳說,姜央是苗族的大祖神,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一些苗族學者提出,姜央就是蚩尤,且苗族先民在上古時代本來居住在黃河流域,由於被華夏族所敗,被迫遷徙至今天的貴州和湘西、鄂西南等地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