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4日 星期日

再談跨文化學習:差異是學習的利基

記得大三的時候,住在學校宿舍,上舖是一位韓國僑生。年輕的我很不懂事,當她打開心愛的泡菜罐時,我立即的反應是好臭 要她拿出去!事隔多年心裡還是很內疚。前幾年有機會觀賞魚露紀錄片(註1,第一幕呈現一群本地婦女聞到魚露,紛紛表示:好臭!好臭!時,上述的記憶湧現。

魚露就像嫁到另外一國,是一種不能讓人接受的味道」,片頭來自越南的新住民姊妹如此自陳。有趣的是在片中新住民姊妹們也表示:你們覺得魚露臭,其實臭豆腐更臭!」然而,就像經過調味的魚露,在適應台灣的過程中,姊妹們很努力地學習融入台灣社會。片尾,本地居民再度品嘗魚露時,不禁豎起大拇指表示:

有句話說:民以食為天。食物的生產反映了地域條件上的差異,飲食內蘊了各個國家社會文化,吃香喝辣的偏好遂成為各該社會習俗的一部分。曾經看過一部影片,陳述東南亞的魚露、中華的醬油、日本的納豆,及韓國的泡菜,呈現了東亞地區醬的文化,是先民為適應當地環境以保存食物所發展出來的產物。從這層次來看,外表上的誠然有口味上的差異,本質上的作用卻是類似的。

在與不同的文化接觸過程中,敏覺差異遂成為學習的契機。在印尼只有老的女人吃檳榔,初次聽到這句話,與我所知的台灣大卡車司機吃檳榔的印象大不相同。我連忙蒐集資料,這才了解到檳榔原來是一種藥用植物,在早已出現在本草綱目當中,有驅蟲、健胃、止痢、去瘴癘的作用等。

檳榔甚至在南島文化婚喪祭祀中不可或缺。越南有個淒美的愛情故事,敘說一對雙胞胎兄弟同時愛上了一位女子,為了成全對方,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投河自殺,哥哥死後成了石灰岩,弟弟在岩石旁成了檳榔樹,女子受兄弟情義的感動也投河化成了攀附在樹上的荖藤2)。將檳榔當作男女關係的忠實承諾,與終身大事連在一起,也出現在柬埔寨裔新住民姊妹的結婚照片中,用一百顆檳榔串成心字,如同一百朵玫瑰,圍繞著新人。

在上述的跨文化學習中,破除了我自以為是的看事情框架。人雖各有喜好,然而卻深受其所處社會文化的影響。在差異中看到不同文化之間框架的共通性,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應該就較容易產生何青蓉,2018.2.4)。

常見的香蕉脆片又內蘊了那些文化特性呢?


1魚露2009。高雄市:天主教善牧基金會。

2 http://seed.agron.ntu.edu.tw/civilisation/student/1999/betel.html;關於越南這傳說愛情故事有許多版本,另見懷南著)、劉君方譯)2010檳榔果與荖葉的傳奇。新北市:狗狗圖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