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學生談起跨文化學習經驗,提到當年初抵美國,約同學週六見面,我伸手做出中間三個手指內彎,拇指與小指向上翹的「六」字,沒想到老美同學一臉霧水。才發現原來英文的Saturday 沒有數字六的意思,並且即便是數字「6」在美國也不是用上面的手勢表達。從那時起,我開始留意不同國家的語言文字和其文化的關係。
以世界各國對於一週七天的命名為例,可分為「數字制」和「星象制」兩種。明顯地,我國使用數字制,以一到六的數字以及「日」作為命名的基礎。星象制以日(太陽)、月(月亮)、火(火星)、水(水星)、木(木星)、金(金星)、土(土星)等與羅馬神祇有關的星體名稱。日本的週日(日曜日)到週六(土曜日)就是典型的代表(註1)。
同樣採取星象制,英文的日子名稱主要取自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神話,其中週四(Thursday)和週五(Friday)的名稱來自斯堪地納維亞的神祇索爾(Thor)和弗蕾亞(Freyja)。週六(Saturday)取自羅馬神祇薩圖爾努斯(Saturn)(註1)。
緬甸人認為天空中八種星體每週循環一次,並分別用一個生肖代表,星期三以中午12點為分界劃出上下兩個半天,上半日為水曜日,下半日為羅睺曜日。羅睺是古印度傳說中的惡魔,搶奪日月光輝,製造出日蝕和月蝕。於是週日(日曜日)是妙翅鳥、週一(月曜日)是虎、週二(火曜日)是獅子、週三上午(水曜日)是象/公象、週三下午(羅睺曜日)是無牙象/母象、週四(木曜日)是鼠、週五(金曜日)是天竺鼠,以及週六(土曜日)是龍,並且各有象徵意義(註2)。
泰國人則根據他們信仰的印度神話,每週七天各對應1顆星,並各有其守護神,與對應的顏色。週日為全身純紅色的太陽神、週一為黃色的月神、週二為粉紅色的火星神、週三為綠色的水星神、週四為橘黃色的木星神、週五為淡藍色的金星神,以及週六的深紫色的土星神(註3)。
因為與不同文化的接觸,開啟了我的好奇心,破除諸多自己原來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跨文化的學習就在用心與覺察當中變得多彩繽紛,也是一樁趣事,分享給大家(何青蓉,2018.1.13)。
緬甸的大象雕塑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