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8日 星期五

巷弄偶遇瑠公圳

前幾天中午從台灣師大開完會,心想不趕時間,散步一下也好,沒沿熟悉的麗水街走,改從旁邊的巷道,往信義路的東門站捷運前行。不意走進一條狹小的巷弄。左邊牆壁上畫了一排長長的書架,色彩繽紛的書籍中有人探出頭,還有一隻可愛的貓咪,伸著爪子與書為伍。不禁停下腳步觀賞,心想大概是幼稚園的牆面。仔細瞧,卻看到書架當中貼著里辦公室的訊息,忍不住讚嘆

轉過頭來,突然看見右邊斑剝的牆面上,截然不同風格的童話漫爛。剎那間,陰霾的台北透出光亮。老屋旁空地上還栽種了一些花草,層次井然。仔細閱讀一旁的說明,才知道這巷弄有點來頭。這塊小野地是瑠公圳遺線周邊的畸零地,原本屬於台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長年被圍籬圈住,並堆積大量垃圾,孳生蚊蟲。

眼前的創意和綠意盎然是101年到102年間,社區里民共同協商之後空間活化改造的成果。對照改造前後的照片,截然不同的風光。難以想像打開圍籬,不僅意味著環境的清潔,還打開了居民的創意和對於瑠公圳的認識。

瑠公圳開發於乾隆元年(1736年),係為後來被尊稱為「瑠公」的郭錫瑠先生所規劃創建。想像當年要從圳頭新店碧潭,引新店溪水經過大坪林,穿越景美溪的艱辛,除了須在岩石陡壁下鑿穿引水隧道,並在景美溪上架設木梘(渡水木槽),乃至於溪底埋設去底連接的水缸地道,作為通水暗渠(如同今日的下水道涵管)。

這項工程浩大,不僅耗盡瑠公的家產,更不幸的是在乾隆30年秋天一場山洪爆發,景美溪底暗渠全遭沖毀,之後瑠公憂心成疾,與世長辭。尚好,兒子郭元芬繼承父志,終於乾隆34年將瑠公圳修建完成,成為兩百多年來灌溉大台北地區水稻重要的水源。

誠如社區看板上所寫的,藉瑠公圳打開周邊歷史與人文環境的綠生活。因為這次偶遇,稍知瑠公圳歷史,並得以享受台北冬陽和巷弄美學。感謝參與小野地空間改造的居民們,以及大安區錦安里辦公室,共創這樁美事何青蓉,2017. 12.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