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3日 星期日

食鮮限時批:搭建消費者與生產者的共感

《食鮮限時批》(註)第一次看到這書名,不知道究竟這書要說些什麼。再仔細看,副標題是「日本食通信挑戰全記錄」,還是不懂。仔細閱讀發現,原來《食通信》是一本附食材的情報雜誌。買雜誌附贈食材?沒錯,食材是附錄。幹嘛一反常情?重點是雜誌,還是食材?

當食物不是只有「物」,我們想重新探究「食」這個行為究竟代表了什麼?促進生產者和消費者溝通交流,加深對彼此的理解,如此一來,一定能提高生產者的地位(p.103)。

創立史上第一本食情報雜誌《東北食通信》(20137月始)的非營利組織「東北開墾」企圖做的,不只是報導生產者的故事,讓讀者閱讀雜誌、調理附錄的食材,享受美味。雜誌只是入場券而已。更可貴的是東西吃下肚後開始的交流,及擴展開來的價值,開啟活潑的交流,形成共感的社群。

在讀者限定的臉書的社群中,讀者們和生產者之間展開直接的對話;讀者之間也因同一時間閱讀同樣的故事,品嚐同樣的食材,擁有了共同的體驗,相互結識,成為好友。透由諸如「再來一碗Live」的聚會,生產者與讀者面對面一起享用佳餚;以及讀者親臨產地,協助生產者出貨作業的產地拜訪活動,大大轉化消費者的價值,食材不再被當作消耗品,而是「生命的養分」(p. 124):「食」更變成「蒙受眾多生命的供給」(p.123)的事情。

以小菊南瓜種子從丟棄到歸還的故事為例。小菊南瓜較一般南瓜嬌小又難以大量生產,持續栽種的農夫不斷減少。會津若松市的農友長谷川純一不想放棄栽種,只能靠自己留種保種。在與讀者的交流會中,不經意地提到:「要種傳統蔬菜,種子是最重要的。如果能把種子還給我的話就太感激了」(p.124)。隔天就有讀者主動在臉書上發起收集小菊南瓜種子的行動,引發後續一連串小菊南瓜種子回饋、栽種,及產品開發的感人行動。

至此,我終於明白《東北食通信》的重點在搭建「關係」;創造都市與鄉村持續互動的「人的關係」。透過飲食把鄉村逐漸消失的創造力量和都市內感受不到的創造的快樂連結起來,恢復每個人生活中的創造力與感動。這正是翻轉當代物質主義、冷漠的消費文化所亟需的。果真《食通信》需要限時批送(何青蓉,2017.7.23)!



註:高橋博之(著);簡嘉潁、万花(譯)。食鮮限時批:日本食通信挑戰全記錄。新北市:遠足文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