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紀增長,「如何活出生命的光彩」變成心裡經常思索的課題。回首這一生似乎就在剎那間流逝。幼年功課至上、中壯年職場對抗、老年老當益壯,就是我的一生嗎?這一生我到底追求些什麼?驅動我前行的動力,無非是追求快樂,不要痛苦。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不禁自問,什麼東西能讓我得到真正的快樂?
直到學佛以後,我開始有了著力點思索上述的問題。佛法中提到生命是無限的。人會死、死後會有下一生,生生相續。相續的主體是心識。有句話說:「一入識種,永為道種」,意思是說,我們的感官接收到外界刺激/訊息之後,會在意識中留下一個種子,將來有機會再遇到類似的刺激,那個種子就會發芽成長。人死後並不是意識的湮滅,即使肉體消失後,人的識種仍然會延續下來。不僅佛法上如是說,科學界也有人從事這方面的研究。
人的生命顯現出來的特性包括:生命的重複性、侷限性和可變異性。重複性明顯的就是我們的積習,非常難改,往往將我們生命侷限於一隅。不過,古往今來,許多人絕路逢生的例子說明生命是可變異的。因此,做一個決定自己命運的人是有機會的,生命還是很有希望的。
曾經讀過一句偈頌「人若知有來春,自然留取來春穀;人若知道有來生,自然留取來生福」。提醒我要追求快樂,必須從此時此刻開始,種下好的因種,並且必須從長遠的角度看待快樂與痛苦的關係。有些事情能讓現在快樂,但不見得未來會快樂。因此,最好不要去399吃到飽之類的餐廳用餐。除了吃撐了對身體不好之外,吃出貪心危害更大。
話說回來,快樂有兩種--倚賴物質而得的快樂和心靈的快樂。前者是短暫的,如儘管享用美食時很快樂,但是那種快樂還是會消失的。相對地,心靈的快樂是內心自發性的一種喜悅。如幫助別人,別人高興、自己也歡喜。那種快樂除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外,還在施者與受者之間流淌,輾轉產生無限寬廣的影響。所以快樂是不假外求的。心情改變了,看到的世界也不一樣。那時候「危機」就不是「危險」而已,更是「機會」。當然,人活著需要物質的支撐,所以快樂應該是以心靈為主、物質為輔的。
談到心靈,無論是佛法的「悲、智、力」,或儒家談「智、仁、勇」都一語道出人人皆有心靈能力。「慈悲」是善良、接納別人、待人著想及關懷別人的能力。「智慧」指正確思維觀察與抉擇的能力。「勇氣」則是持續不斷朝正確方向努力的能力。三者相輔相成。人因為有智慧而能創造發明。創造發明要有大用,發揮利己又利他的作用,則需要慈悲灌注其中。然而,智慧與慈悲的能力要充分展現,則需要勇氣去貫徹始終。
至此,「如何活出生命的光彩?」的答案浮現,就在善用三種心靈的能力—慈悲、智慧與勇氣。很歡喜在尚未步入老年之際,體會到這個道理,分享給大家。(何青蓉,2015.10.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